藝術造村 家鄉新面貌|優席夫藝術造村|華視新聞雜誌

藝術造村 家鄉新面貌|優席夫藝術造村|華視新聞雜誌 | 華視新聞

李婉婷 採訪/撰稿 徐森城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地方創生」是近年很夯的議題,但到底該怎麼做呢?旅居英國愛丁堡的原住民藝術家優席夫,就以自己的家鄉,花蓮馬太林部落為基地,啟動了一場藝術造村行動!2018年底,優席夫以自己的繪畫專長,將妹妹的藝文咖啡廳,打造成193線道上的微型藝廊,期待能加速帶動部落地方創生的腳步。如今咖啡廳成了東台灣舉辦藝術講座的重要據點,而附近的教堂,也因為馬賽克拼貼牆,成了熱門網紅打卡景點。部落小農,更以優席夫的藝術彩繪米包裝,在行銷上獲得應援加分,甚至外地來的民宿管家,也共同參與藝術造村運動,為部落創生注入多元文化的嶄新活力。崛起的家鄉新面貌,帶您一起「走讀花東、發現創生」。

旅英藝術家優席夫說:「這次展覽最大特色,就是我畫的不只是台灣的原住民。」優席夫說:「紅黑白雖然很簡單,但是它的張力很強。」優席夫說:「我的作品有個很大的特色,是顏色鮮豔看起來很快樂,其實背後隱藏了很深對社會的控訴,還有人文的批判,包含對環境的關懷,過去的農業時代。」

展場中的作品,沒有太多色調,卻很一致地呈現出優席夫的畫作特色。優席夫說:「我畫的大部分不是家人,就是我認識的好朋友。」似曾相識的作品,是2018年台鐵普悠瑪彩繪列車,在軌道上運轉,快速移動的畫布。台灣原住民畫家的筆觸,也曾經在紐約地鐵上的彩繪著墨添色,這些藝術能量,都來自阿美族的優席夫。

優席夫說:「2010年我剛從英國來台灣,那個時候沒有人認識我。有一位先生告訴我說,優席夫有一天你旅行累了,你要把吸收在各地,看到的這些養分,帶回來台灣。」優席夫說:「現在我們只看到展場的一部分,接下來我要引領大家去看,我在部落做的地方創生,這些馬賽克拼貼藝術,大家可以跟著我,一起去欣賞。」優席夫說:「現在歡迎大家,進入我們神祕的祕密花園,這個是我們部落,阿美族的魚簍。這個就是我們,平常的小農市集,所有的細節一定要精緻。我要邀請大家,一起進入我們部落藝術咖啡館。」

咖啡館店長,是優席夫的妹妹Sumay,她是藝術造村計畫,第一個返鄉的部落青年。藝術咖啡館店長Sumay說:「其實我那時候是趕鴨子硬上架,單純的浪漫,其實我咖啡底子,只是手沖而已,兩年前開幕的那一天,我也沒有學會咖啡機。」牆上的大型畫作,是當年Sumay到英國留學時,哥哥為她留下的美麗記憶。Sumay說:「有一次我們兄弟姊妹討論,誰要回去家鄉,爸爸媽媽需要有人照顧,我也覺得是時候要回家了。哥哥有個夢想,就是回到家鄉有個藝術空間,讓大家可以欣賞他的畫作,也可以好好坐下來喝咖啡。」

長年旅居在英國,家人始終是優席夫心中最深的想念與牽掛,作品中的人物,幾乎都以他們為主角。優席夫說:「歡迎來到我的祕密基地,這是我平常個人的工作室,原住民當代的微型藝廊,陽台上面的180度黃金稻浪,可以吸引到更多更多,觀光客來這個地方。」

優席夫說:「以前小的時候,我巴不得想要離開這個鳥不生蛋,而且無聊的地方。因為年輕的時候,嚮往的是城市的聲光刺激。」優席夫說:「小的時候,曾經唾棄的無聊地方,反而是人人羨慕的人間樂園。阿美族我們是分享的民族,除了這個咖啡藝術館之外,決定要做一個藝術牆。在教堂旁邊的圍牆,我賣了幾件作品。靠自己的力量,再找幾個朋友還有部落的年輕人,一起來幫忙。」記者李婉婷說:「馬太林部落的藝術造村運動,從咖啡廳出發,教會的馬賽克拼貼牆,成為網紅打卡景點,也讓更多部落藝術家的作品被看見。」

馬(陳明智)是玉里高寮部落的阿美族人,創作十多年,這是他第一次和優席夫合作。優席夫說:「這個好有把魚鱗表現出來,做得很細。」共創部落經濟的藝術價值背後,壓力山大。馬賽克拼貼藝術家陳明智(馬耀)說:「每一天做完,都會看一下自己進度。」

跟著部落小農往山中前進,2018年前回到部落的關亥,以自然農法生產稻米。馬太林部落青農關亥說:「蟲害都在有機或者是友善,這些資材會變得比較貴,對我們青農來講,其實是一個不小的開銷。所以有時候會選擇性失明,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做它不存在也沒發生過。希望客人真的是吃到,我們要求的稻米。」回部落種田,面臨的難題除了農業操作,還得為作物找出路,優席夫為關亥設計的手繪包裝,穿上藝術彩衣,就多一分機會,在激烈的市場上拚買氣。

關亥說:「優哥有幫助我們設計米袋的腰封,我們必須要做到,優哥他所認同的品質。即使田裡的雜草再多,也不會耽誤太多時間。」山林中的那一畝田,是部落人眼中必須用心灌溉的良田。優席夫說:「我一點點小小的藝術力量,協助他的米,可以收到很多的訂單受到青睞,我覺得好開心。我很樂見未來,有更多的部落青年,可以像關亥一樣回到土地上,做個有尊嚴的主人。」

193縣道兩旁,幾乎都是阿美族人耕作的農地,部落的米要有競爭力,藝術家畫龍點睛,為小農加分。記者李婉婷說:「從藝術出發逐步拓展,提升在地經濟實力,馬太林部落的小農,以包裝米,展開部落創生計畫。」傳統收割機,搭配人工割稻,完成部落豐收季的工作。馬太林部落小農潘瑞貴說:「這樣割,割稻機才會割得乾淨,到這個角落,經過烘乾,碾米過後包裝。」

馬太林部落小農邱風語說:「這樣子的包裝,有他很棒的名聲,有優席夫的照片還有畫,客人很踴躍訂這個米。我們也有自己的包裝,他說我要優哥的,優哥的好棒喔。其實內容都一樣,沒有他,我沒有辦法有那麼好的銷售。」優席夫說:「部落有一些人,他們的生活不是很容易。如果我藝術的力量,還有我的這些設計,可以改變他們的生活經濟,那我覺得我回來,做地方創生的這件事情,就有價值。」

在部落創生基地斜對角的建築,是來自台北擔任劇團團長的二妞所經營的民宿。她在2019年來到馬太林部落,努力融入地方創生計畫,和部落族人共同拚經濟。民宿管家二妞說:「我們的店不是為了要賺錢,而是為了要部落好。而且讓部落的人可以看到,這樣子的店,可以吸引外面的客人,來了以後可以幫助部落。」

二妞說:「一個陌生人,進入了阿美族部落,雖然阿美族很熱情,但還是有隔閡的。所以我覺得必須要融入共好,這個想法影響我很大,我們同在一個地方,不是互相競爭而是彼此成長,這個藝術咖啡館,很快就成為花蓮的地方藝文館。我帶著我劇團的人下來,我說你們來度假,順便來表演。」緊鄰教堂的公園,如今有更多的生力軍投入彩繪,即將有新面貌展現部落藝術的美好。

部落小農關亥從作中學,試著找到日常生活中的小確幸。民宿管家二妞,以思維融合部落角度,加入嶄新在地元素。以藝術之名,行部落創生之實。優席夫說:「在過去部落,是守株待兔型的經濟模式,透過藝術被建立,現在觀光客主動進來,不是獨善其身,而是要大家共好。這就是做地方創生,最大的精神跟價值所在。」

在東台灣,大家口中的後山,藝術造村運動,從玉里的馬太林部落展開。關亥說:「部落的契機上天的安排,讓我們有機會一起合作,也為部落去貢獻。」地方創生加快腳步,突破傳統,化被動為主動。優席夫說:「不要為了迎合觀光客的需求,去改變自己原來的樣貌。大家為什麼會喜歡來部落,就是喜歡我們部落的悠閒模式。年輕人如果要返鄉做地方創生,不要為了別人,而改變自己原來的樣貌,因為在地化就是國際化。大家為什麼要來我們部落,就是喜歡我們部落,所以我們應該要勇敢,而且有自信地做自己。」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