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相伴 照亮回家路|燈塔守護者|華視新聞雜誌

風雨相伴 照亮回家路|燈塔守護者|華視新聞雜誌 | 華視新聞

陳沿佐 採訪/撰稿 鄭至惟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台灣是四面環海的美麗島嶼,孕育豐富精彩的海洋文化,而有一群人不分晝夜,戍守在海岸最前線,替船隻照亮回家的方向,他們是燈塔守護者,無論晴雨、不畏風寒,都要負責維持燈塔的正常運作。每當燈塔設備故障,他們就得攀上高塔涉險排除。全台目前共有36座燈塔,多位於所謂的「天涯海角」,燈塔守護者往往只有海風相陪,必須耐得住寂寞,更得享受孤獨,接下來,採訪團隊要帶您前進,具有百年歷史的基隆燈塔,以及位於台灣最東邊的三貂角燈塔,一探這群守燈塔的人,如何駐守海疆,守護航海人的安全。

節氣大寒這一天,雨都基隆煙雨朦朧,往來船舶行色匆匆,他是39歲的鄭仰勝,駐守基隆燈塔第五年,正式職稱是燈塔技工。日夜守護燈塔,也被外界稱為燈塔守,正冒著細雨展開例行巡檢工作。基隆燈塔技工鄭仰勝說:「我們現在要去光華塔,它上面是導航的燈杆,我們通常會來做例行性的保養。有時候會換燈泡,如果燈泡不亮的話,我們要馬上過來處理。」這裡差不多五層樓高,攀高是燈塔人員必備技能,但對採訪小組來說,卻難如登天。

記者說:「這不好爬耶,有在練臂力的人才可以。」基隆燈塔技工鄭仰勝說:「光華塔出來的時候,如果地板濕濕的,行走要注意安全,通常風太大我們也不敢上來。」記者陳沿佐說:「想要當一名燈塔守,必須具備一定的膽識,這些燈塔守,必須一個月兩次,爬上33.5公尺高的光華塔來進行維修作業,來到塔頂他們也只能靠安全索來行走,而且塔頂是沒有護欄的,再走幾步就是大海,他們冒著生命危險,來守護無數航海人。」

基隆燈塔技工鄭仰勝說:「我們通常是扶著安全繩走過來,我本身比較沒有懼高的問題,要做這行也是要不怕高。」燈杆往往兩兩成對,一紅一綠,不分晝夜保持明亮,暗藏行船人才懂的專屬密碼。基隆燈塔技工鄭仰勝說:「進港的時候,紅色燈會在右邊,綠色會在左邊。出港就是兩個相反,綠燈會在右邊,紅燈會在左邊,顏色有很重要的指示效果。」

通常保養的時候會把玻璃清一清,裡面灰塵擦一擦,如果看到燈泡黑掉,會順便把燈泡換一換,無論晴雨,燈塔總為過往船隻,點亮安全與希望,年屆不惑的鄭仰勝,是這行少見的年輕人,堅守崗位照亮他人的豪壯氣魄,或許是來自家族遺傳。基隆燈塔技工鄭仰勝說:「我爸是做燈塔主任的工作,是管理我們這種燈塔守的,他一開始是做維修人員,我原本是在私人公司工作。之前有機會,我爸爸就跟我說有在招考,就過來考試。」

全台共有36座燈塔,分別交由114位燈塔守,不分晝夜共同守護,從基隆港東岸跨越到西岸,路途將近20公里,鄭仰勝得繼續趕路。基隆燈塔技工鄭仰勝說:「基隆的話冬天會比較辛苦,因為冬天的時候,東北季風進來,所以風浪會比較大,堤防邊會長青苔,所以騎車的時候都要特別小心,不然就會跌倒。」基隆燈塔技工鄭仰勝說:「我們巡視野柳燈杆是另外時間巡,大概要半天的時間。基隆港這邊,有七座燈杆要巡,整個巡完大概要半天多的時間,才能把它巡完。」

燈塔不只指引船隻方向,更經常用於標示危險海岸。基隆球子山燈塔興建於1956年,為全台首座由國人自行設計、施工,過去曾身負重任,但在1991年功成身退。基隆燈塔技工鄭仰勝說:「基隆燈塔跟球子山燈塔,連成一線的時候,可以躲開一個叫作新瀨礁的地方,因為它不是浮著的,它是在海面下的淺灘,船會擱淺在那邊。當1991年把新瀨礁打掉之後,球子山燈塔就廢除了。」

燈塔任務結束,守燈塔的人,仍在海疆最前線一步不退。交通部航港局燈塔工程及維護科技工蔡政仁說:「現在帶各位來這裡,是台灣唯一的燈塔文物館。」同樣身為燈塔守護者,他是50歲的蔡政仁,2016年來到燈塔修護工場服務,是目前全台碩果僅存的燈塔修護師。交通部航港局燈塔工程及維護科技工蔡政仁說:「這個煤油燈是由英國姜氏所發明的,據我所知超過一百年的歷史。我們的煤油燈一般要點著,它的燃點不是很低,所以要經過加壓,汽化成煤氣以後再來點著它。」

交通部航港局燈塔工程及維護科技工蔡政仁說:「這種紗罩現在可能已經買不到了,目前為止我們點一個就少一個了。這個紗罩點著以後,經過透鏡可以達到一萬燭光,大概十海里以外的船,都可以看到它的亮度。」流傳百年的老古董,經過修復重新綻放耀眼光芒。通部航港局燈塔工程及維護科技工蔡政仁說:「大概加熱八到十分鐘,以前在燈塔上面沒有水,所以通常會用口水去沾它,假如一沾馬上變成蒸氣,那就是溫度夠了。」

交通部航港局燈塔工程及維護科技工蔡政仁說:「這個也是屬於煤油燈,守燈員到燈塔有時候天候不良,晚上下雨黑暗的時候沒有手電筒,會提類似這種煤油燈。打開以後裡面加煤油,有點類似我們現在的燈籠,這個應該也超過一百年了。」

交通部航港局燈塔工程及維護科技工蔡政仁說:「我們這邊的工作內容,非常特殊是全台灣是獨一無二的,我們是屬於燈塔工程的維護。以前的燈塔,都是由我們裡面的工班人員,從地基綁鐵,完全由我們的工班人員蓋起來的。」燈塔守戍守邊疆,燈塔維修技工則是後勤部隊,前線危急設備故障,就得立刻支援。交通部航港局燈塔工程及維護科技工蔡政仁說:「這是閃光機,裡面的晶片壞掉了,有問題我們要去測試它。」

交通部航港局燈塔工程及維護科技工蔡政仁說:「每次的任務,我都可以把它完成讓燈繼續發亮,可以讓原來燈塔的人員還有漁船,覺得現在的燈比以前更好,這就是我的成就。」曾為黯淡塔樓,重新點燃光亮,燈塔老兵卻日漸凋零,蔡政仁可能將是航港局末代燈塔維修技工。交通部航港局燈塔工程及維護科技工蔡政仁說:「現在人越來越少了,尤其遇缺不補,我也有退休的時候,以後也沒人了。我現在的擔憂都想像得到,有可能燈塔今天燈不亮了,誰去修啊。」

廣袤天空染上漆黑底色,守望燈塔的夜,才正要開始。基隆燈塔技工鄭仰勝說:「現在要看港燈杆有沒有正確亮起,這個我們稱為東外堤,從東外堤過來就是東堤跟西堤,我們也會看最外面的基隆嶼有沒有亮燈。我們天黑的任務就是要巡這些燈,如果沒有正常運作,我們就要趕快去處理。」基隆燈塔技工鄭仰勝說:「這份工作,跟我的個性可以合得來,就是比較不喜歡接觸人群。可能有時候會有點無聊,但如果可以排解掉,那就是一份好工作。」

夜空中,燈塔忽明忽暗,閃爍著令航海人心安的獨特節奏。基隆燈塔技工鄭仰勝說:「要讓外海的船隻,確認這支燈塔是哪支燈塔,所以每一個亮燈的時間都會不一樣,基隆燈塔是0.5秒亮、1.5秒暗,再來是1秒亮、4秒暗,總共是7秒的循環。」基隆燈塔技工鄭仰勝說:「因為燈塔守這個工作,已經傳承很久了,還是要感謝前人的努力,讓我們後人可以比較平穩。」

洶湧潮水拍打礁石,激盪出陣陣浪花,孤傲屹立在陡峭岩壁上的雪白色建築,是人稱台灣的眼睛,三貂角燈塔。三貂角燈塔主任盛陳傑說:「三貂角燈塔的由來,就是在1929年跟1931年的時候,有兩艘日本的船隻,在附近發生海難而沉沒,當時日本總督府覺得事態嚴重,於是就決定在三貂角這個地方設置燈塔。」

興建於1935年的三貂角燈塔,座落於台灣最東側岬角,東望太平洋,北眺東海,名符其實,位於天涯海角。三貂角燈塔主任盛陳傑說:「這個海圖,是日治時代明治37年(西元1904年),由日本水陸部測量所繪製的海圖,從這個地圖上看跟實際上看,真的是天涯海角。這個方向將近270度的視野,都可以看得見,等於照出去的光,跟船隻看到的視野更好更廣。」

近兩公尺高的水晶透鏡,利用折射聚光原理,讓燈塔在夜空中,散發宛如北極星的明亮光芒。三貂角燈塔主任盛陳傑說:「這個是所謂的旋轉透鏡,日據時代日本人建造燈塔以後,一直到現在這個燈座都沒有改變過。底下是水銀,它把整個水晶玻璃座撐住,那也是先人的智慧,用水銀把整個水晶玻璃座浮在上面,這樣就可以讓它很順利地帶動運轉。」

陪伴航海人走過近百個年頭,水晶透鏡光亮如新,但歷史卻對它留下深刻烙印。三貂角燈塔主任盛陳傑說:「因為燈塔算是助導航設施,在戰爭的時候一定會被攻擊。二次大戰的時候,盟軍用機槍掃射攻擊三貂角這個地區,這邊就是之前留下來的痕跡,屋頂上的那個補丁也是。」

燈塔日復一日,日落而亮日出則熄,看似千篇一律,唯有燈塔日記,記錄下每個獨一無二的日與夜。三貂角燈塔主任盛陳傑說:「每天值勤的時候,我們都要填燈塔日記,燈塔日記的內容,包含溫度、風向、風力還有天氣的狀況。還有一個很重要,就是臨燈的瞭望,像三貂角燈塔可以在夜晚的時候,看到鼻頭角燈塔,還有彭佳嶼燈塔,同時要作鄰燈觀察填寫紀錄。」

工作時往往只有海風相陪,守燈塔的人必須學會享受寂寞。三貂角燈塔主任盛陳傑說:「早期燈塔都很不方便,無聊又單身的話會覺得很寂寞。就算不是單身,在這邊工作也會想到家人,享受寂寞這件事就非常重要,有的時候一個人看看海、看看星空也是不錯的選擇。」

旭日東昇,潮起潮落,數百年來燈塔無畏風雨,為無數航海人照亮回家的方向,守著山海守著歲月,燈塔守護者始終無悔。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