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那一刻|消失的記憶 再會啦白宮|華視新聞雜誌

蘇韋宣 採訪/撰稿 盧松佑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大家熟悉的白宮,是位在美國華盛頓特區的政治中心。但您知道嗎,在台灣也有一棟美軍建立的「小白宮」。1968年美國海軍第二醫療研究所,在台灣悄悄啟動了一項人體營養實驗計畫。當時美軍在雲林縣水林鄉,設立這棟醫學中心,為當地懷孕婦女,送上高蛋白營養品,並由護理團隊,記錄婦女和嬰兒的健康狀況。後來這項計畫因為台灣退出聯合國而終止,美國醫療團隊,更將所有資料帶到海外,以至於台灣從未有過任何的歷史記錄。直到紀錄片導演李建成,發現父親的一張舊照片,這才開啟一段台美兩地的追溯之旅。而這段故事不僅被拍成電影,重建在地記憶,也再度牽起老一輩的友誼。

紀錄片導演李建成,2015年來到父親的故鄉雲林縣水林鄉,彷彿命中注定般,他走進水燦林國小圖書館,那是他第一次見到小白宮。紀錄片導演李建成說:「外觀全部都是用白色的馬克磚,一個一個一個把它貼上去。當時沒有太多這種兩層樓的樓房,所以從遠處看過來,就是一棟整個都是白色的建築物,而旁邊都沒有建築物全部都是田地,當地人看過去的時候,就覺得那個是美國的白宮,所以當地人會說,美國的白宮白宮。」

李建成說:「那時候,我回來整理我們家的三合院,有當地人介紹我,這個地方有美國人做實驗,所以我那時候就想到,我爸以前好像在美軍上班,所以就進來這裡。大概一兩個禮拜後,校長打了電話給我,他說李老師,我剛剛寄了一封信給你,那封信裡面有一張照片,你可不可以幫我指出,你爸爸在哪裡。」

李建成說說:「我記得我爸爸大概是坐在這裡,那時候我也不知道,原來有這個故事。所以是因為那張,大概有六十個工作人員的合照,然後我才開始去找這個故事。」因為一張照片,李建成開始尋找一段塵封半世紀的歷史,但是除了水林鄉居民曾經口耳相傳,小白宮是美軍的營養工作站之外,遍尋不著任何文獻。好奇心驅使下,李建成決定透過拍攝紀錄片,展開調查。李建成說:「因為我們水林這個地方,是非常非常偏鄉的,美軍為什麼會願意在這裡,蓋一棟建築物,投注這麼多的資源,在這裡做營養研究的計畫,所以我才決定來追看看。」

李建成憑著手上寥寥可數的照片,在家鄉找尋線索,幾乎是大海撈針。另一頭,李建成也努力聯繫當時的工作人員。李建成說:「這間原本應該是在做實驗的一個空間,後來校長就把它改成學校的校史室。可以看到有一些嬰兒,他們當時在裡面,接受營養研究的時候,是穿一樣的衣服。這一張照片,我看到我爸爸年輕時候的樣子,我有問我爸爸說,這個大概是幾歲,他說大概二十幾歲。」

就在這時,照片的細節,讓調查出現轉機。李建成說:「這張是他們在白宮前面的合照,這一個女士的手上,拿著一台八釐米的攝影機,所以我可以肯定說,那時候應該有大量的影像資料。」李建成說:「我在剛剛那一個建築物的前面,看到它上面寫著霍普金斯大學,我們寫信詢問,他們回我們說有七箱的檔案資料。」

勇闖美國,讓李建成獲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珍藏的三卷研究影片,首度揭開1960年代末期,美國海軍第二醫療研究所,在台灣進行的孕婦營養研究計畫。李建成說:「傳說這些小朋友,進到這裡是要幫美國人打仗,這些人進到這裡會變成巨人,所以有非常非常多的傳說。但這個計畫,其實主要是給懷孕的婦女,喝高蛋白質的營養,觀察他們的小朋友,長出來是不是比較健康。」

隨著紀錄片的拍攝過程,許多參與計畫的護理人員一一浮上檯面。華視新聞雜誌採訪當天,她們回到記憶中的小白宮,重溫當年。前護理師陳麗雲說:「這裡是我以前工作的地方,我是護士,嬰兒床是一排隔間的。我們這裡是一個櫃台鋪著墊子,嬰兒就全部集中,就躺在這裡喝牛奶。」陳麗雲說:「我們都照顧,這裡面21個月跟15個月的嬰兒,餵他們喝牛奶、接收大便跟小便然後記錄。」陳麗雲說:「以前這裡都用玻璃,將裡外隔開。這間是我們幫嬰兒洗澡的地方,這裡都有洗手台。我們收集嬰兒的大便跟小便,給這裡的檢驗室、化驗室。」

時間回到1968年,美國海軍的神秘研究,地點選定雲林縣水林鄉,並興建兩層樓的小白宮。除了看上地處偏遠、營養匱乏,當時水林鄉的出生人口,曾高達每年一千多個新生兒。前駐村護理師鄭金菊說:「樓上是辦公室,我們的辦公室啊、主管的辦公室,還有張大夫、醫生的辦公室。我們一個禮拜開一次會,外勤一個禮拜會來開一次。」

鄭金菊說:「我負責是駐村的護士,我被分配在松北村,去找有生過一胎的,預備要生第二胎的人,我們去訪視、拉攏,叫她當我們的案例。」這項計畫在特殊的台美關係下開啟,美國甚至並未把研究計畫,匯報給我方政府。他們聘僱台灣人加入護理團隊,徵求水林鄉懷孕婦女接受營養實驗,由駐村護士每天騎著腳踏車,發送高蛋白營養品。鄭金菊回憶,當年的計畫規模,在27個村當中,就有14個村安排駐點。

鄭金菊說:「一天兩次的營養品,早上一次,中午有送到就送到,沒送到晚上還要去送。有時候一天兩罐要送好幾趟,因為她們很忙,沒有讓她們吃下去不行。」鄭金菊說:「有時候很忙,還有每個禮拜要到這邊跟主管開會。主管的辦公室,還有我們開會的地方,就是在這個地方。以前就坐在這邊,喝咖啡聊是非,一個吧台在這邊,一個吧台在這邊。」鄭金菊說:「我很想念這裡的工作,因為錢多事少離家近。」

李建成說:「可以想像這裡,一段時間會有嬰兒進來,不斷地住在這裡,所以在這裡蓋建築物,也是因為這個原因。駐村護士跟工作人員,我們照片排出來,大概有五、六十個工作人員。可以想像在那個年代,這個計畫是非常非常大,也投入了非常多的金額。」

1971年台灣退出聯合國,國際局勢更為敏感,再加上美方研究資金用盡,這項計畫被迫終止,美軍解散了護理團隊,也將研究數據帶回美國,導致水林鄉小白宮的故事,幾乎掩埋在歷史中。陳麗雲說:「我會跟兒子講,但孫女我不會講。」鄭金菊說:「路過的時候,就跟兒子說,媽媽以前就是在這邊上班的。兒子有說,你們以前怎麼這麼好,我們住三合屋,你們住高樓大廈,好像白宮。」

導演的行動,喚起居民對故鄉的熱血。當紀錄片終於完成,村民自發協助導演舉辦試映。放映當天,吸引五百多位鄉親到場。學校也邀請導演重回在地分享,把這段故事傳給下一代。水林國中學生吳姿穎說:「如果不是這個紀錄片,我不知道白宮。我問爸爸再會白宮是什麼,爸爸跟我說美國人有來過,他們來研發做實驗。」

水林國中老師黃思宜說:「我先生小時候。有被阿嬤有送去那邊,吃美國的營養品。雖然我們都是同村子,但是我不知道這件事情。紀錄片對家族感情的聯繫,是一件滿好的事情。」李建成說:「我覺得拍紀錄片,有時候不是在乎成果,而是幫這群長輩,找到他們年輕時候的友誼。」

時光流轉50多年,小白宮矗立在水燦林國小,靜靜藏著老故事,而導演李建成從一張照片當做起點,展開跨越時空的追尋之旅,透過今昔的影像記錄,不僅連結長輩的友誼,也牽起世代經驗傳承,讓這段歷史重新回到大家口中,延續小白宮的記憶,寫下未來新篇章。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