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禽守護者系列|與環頸雉共處|華視新聞雜誌

李婉婷 採訪/撰稿 徐森城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您在草地或森林間,看過這紅面藍冠還有一圈白色頸環的美麗鳥類嗎?這是被列入二級保育類野生動物的,台灣特有亞種環頸雉。每年四到六月是牠們的繁殖期。一夫多妻制的環頸雉,主要分布於低海拔平原,像是東部花東縱谷平原、中部的清泉崗、和台南一帶的山坡地,都有牠們的蹤跡。但近年來草生地消失、農地的衝突、光電廠興建造成的棲地流失,都對環頸雉的生存帶來威脅。在東台灣的花蓮,有農民開闢了友善生態園區,加入保育行列,還有在東華大學的校園裡,我們的鏡頭更記錄下。環頸雉和人們友善共處的珍貴畫面。「珍禽守護者」系列報導,一起來看。

花蓮瑞穗北方的富興社區,是台灣土鳳梨最大產地。富興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楊清茂說:「這是我們社區的食農體驗區,農作物樣式包括地瓜黃金薯,以及一些蔬菜類,基本上這些都是環頸雉滿適合的環境。」

富興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楊清茂,十年來他們友善環境的成績,農地被標註了。楊清茂說:「你看前面路中間有一隻,開始在往草叢裡面跑了,現在牠是跑到比較陰涼的地方,有樹蔭的地方牠都會下去。草在動有沒有看到,開始在跑了,剛好拍到了恭喜恭喜。」

被農委會列入,是生態農場隱藏版的驚喜,有著長長巴的雄鳥,具備光鮮的外貌色澤,體長在76公分以上,母鳥羽毛相對單調黯淡,體型也小一號。一夫多妻制的環頸雉,生性害羞只能遠觀,想近距離接觸或更靠近,得亦步亦趨,小心翼翼才行。穿過竹林繞道而行,我們終於在農場的一處草生地,發現一對環頸雉,覓食的身影。

楊清茂說:「這個環頸雉跟一般雞沒有什麼兩樣,天亮牠就開始咕咕咕地叫,那就是牠的起床號。大概到八點、九點太陽出來開始熱的時候,牠就會慢慢移動到陰涼的地方休息,到下午三、四點左右,又開始出來覓食。」

農場當中,包括可食地景菜園周邊,很容易找到環頸雉,時而昂首警戒,時而匍匐前進。楊清茂說:「過去一般農民,為了三餐溫飽的問題,追求的是量的產能。其實環境除了創造生產力之外,我們也希望怎麼樣去兼顧到生態,這個地方我們就是多種一些農作物。甚至於為了讓牠共存,我們種花生、種地瓜給牠覓食,無形中牠就會集結到這個地方來。」

台灣亞種環頸雉,是主要分布在低海拔的原生雉雞,也因為以淺山區為棲息地,經常引發牠們與農民之間糧食掠奪與生存戰役。新聞片段(2021.05.09)說:「查覺周遭環境有異狀,公鳥振翅鳴叫威嚇,聲勢相當驚人。」新聞片段(2022.3.5)說:「老農將環頸雉的屍體高高掛起,想以此趕走其他鳥類。」

生態農場主人賴萌宏說:「我這個裡面有種花生,聽說牠們比較怕紅色,我不知道因為這個第一次用,我一直覺得沒有效,可是農民說有效。」賴萌宏說:「這個是防環頸雉,環頸雉會來吃花生。」從牧場經營到生態農場,過去十多年來,賴萌宏持續易位思考。

賴萌宏說:「因為有人吊環頸雉,覺得太殘忍了,我就想說分給鳥吃一點會怎樣,他們覺得那個是害鳥,為什麼要保護牠們。我是友善耕作跟鳥共存的農場,這個農場的源起,一開始真的是為了環頸雉而設立的農場。第一年的做法是完全不管它,隨便給牠吃,後來發現沒有好收成,農民會這麼恨牠,也不是沒有道理。」

如今他秉持友善耕作,是默默守護環頸雉族群的農夫。賴萌宏說:「我不認同作物是要給動物吃的,可是我有那個雅量,可以讓牠吃一點,可以讓牠吃一些。之前種紅豆,靠裡面的三排都被牠吃光光,但我能夠忍受,不見得所有的人都能忍受,所以大家不要講說,農民怎麼那麼那個,農民也要生活。棲地的破壞導致棲地被壓縮,這些野生動物,牠不得不到田裡面來找食物。」

農民與棲地生物之間的衝突,主要都源自於糧食。賴萌宏說:「問題比較大的是,原先生長在平地的物種,現在平地幾乎沒有牠原始的環境。不管走到哪邊,都是人的環境,我們現在種的東西,牠吃起來又方便又好吃,牠就只好冒生命危險,來田裡面找食物。」

賴萌宏說:「環頸雉主要的食物來源是果實以及昆蟲,屬於雜食性的鳥類。牠們經常會在低海拔的田間覓食,也造成農作物耗損,讓農夫的收成大量銳減。」賴萌宏說:「飛起來了在那,我每天早上來,嘰嘰咕咕就一堆鳥會飛起來,牠到底喜歡什麼,我也不是很清楚。但周邊的環境,留一些空間給牠,其實牠在那邊可以活得很好,可是不是所有人都有保育觀念,所以我想說用補貼農損的方式,以目前來講是一個可行的方式吧,花一點錢,會有野生動物存在的農場,絕對是比較好的環境。我還滿慶幸的是,這麼多年我還沒放棄這件事情。」

華視新聞採訪團隊,在清晨六點,抵達位在花蓮壽豐的東華大學,校園內的環頸雉調查,從2015年展開。廣大草地次生林和封閉水域,讓這裡的小動物,有足夠的活動場域,甚至完全不怕人。2019年東華大學,校園環境中心,發起"認認真真看普鳥"的服務學習計畫。東華校園鳥類調查計畫成員說:「我有發現春天的時候,比較容易聽到環頸雉在叫。好像是環頸雉公鳥為了保護母鳥,會在繁殖季的時候站在外面叫,吸引注意力,這樣敵人就不會注意母鳥。但實際上是不是這樣子我不知道,這好像是個沒有被證實的說法。」

由資深成員帶領,他們的觀察筆記本,記錄曾在校園出沒的鳥類超過160多種。東華校園鳥類調查計畫成員說:「牠趴下去的時候會把翅膀打開來。牠們喜歡吃嫩芽,所以農夫才很討厭牠們。」他們也以質化量化方式,記錄校園鳥類,製作生態觀察事件簿。東華校園鳥類調查計畫負責人沈宥彤說:「去年有發現環頸雉繁殖會一起行動,不知道環頸雉變多,會不會對草地造成什麼影響,它們應該還是會維持一個平衡。」

東華校園鳥類調查計畫負責人曾翔鈺說:「很多的研究調查,都是要累積數據才可以知道,長期以來它們的趨勢如何,讓大家能知道這樣的調查計畫,一起去參與,了解學校裡面的鳥類。」東華大學學生說:「長期做校園內的鳥類觀察,發現像這樣有開闊的草地,加上後方有樹叢的話,是環頸雉最喜歡的覓食環境。」

與環頸雉共處,是稀鬆平常的現況,也是東華師生的日常。東華校園鳥類調查計畫小隊長吳承芳說:「環頸雉是我剛進入東華,剛開始看鳥的時候,第一個會認的鳥。那時候是學長姊帶著我們在這條路上,拿望遠鏡帶我們看環頸雉。看鳥都要很早起,如果要做這個調查,就一定要起來,所以至少一個月看一次鳥。」

東華校園鳥類調查計畫成員黃禹程說:「這裡有非常空曠的草皮,我們常常可以看到,牠就這樣優遊地散步。可能是因為校外的草叢,很多草都很高,所以牠們比較習慣躲著,等到牠們覺得太危險,牠們就直接飛走。可能在牠拍翅膀那一刻,才知道說原來牠在那裡。」

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系副教授許育誠說:「環頸雉容易看,但是要做牠的調查有些難度。比如說要標記牠、捕捉牠就不是那麼容易。觀察是不難,不過過去各種原因,所以沒有機會針對牠做一些研究。我想最大差別,是人對牠的影響,在學校裡面沒有人會去干擾牠們。牠喜歡在農田裡面,但牠們的破壞力又很強,所以很多農民不是很喜歡牠們會做驅趕,讓在外面的環頸雉,都會比較敏感,對人比較有戒心。」

位在鳳林的兆豐農場,也是環頸雉群聚的大本營之一。花蓮野鳥學會理事張祺鑫說:「晨昏的時候牠會逛大街,有時候會被牠嚇到,看到牠就是蹲到草堆裡面慢慢走近,你也不知道牠在旁邊,可能就十幾隻從你前面飛起來。」

人為因素對棲息地的過度開發,甚至習以為常的驅趕獵殺,都是保育類動物,此刻面臨的生存危機。賴萌宏說:「不管是保育的觀念或者是環境,需要時間讓它變成大家的共識,這邊有十幾個農民,其他農民就是環頸雉要吃的就不種,只有我一個人善待,那是沒有用的。我要找到可以推廣的方式,但這幾年我真的覺得,太自不量力了。」

新聞片段(2021.05.07)說:「部落領袖高舉布條,抗議知本濕地的光電開發案。」新聞片段(2021.09.02)說:「這裡是台20甲線旁,預計接下來這塊55公頃的地,將興建太陽能光電系統。」包括光電廠的興建、農地變更,人類總是不自覺地對生態干擾,持續入侵環頸雉的活動領域。

許育誠說:「東部這邊才剛開始,我們還沒有大面積的光電廠,不過已經有一些架設在廠裡面。我們做動物監測,發現環頸雉會進去理面,甚至也在裡面發現過巢,牠們會在裡面繁殖,這個聽起也不錯,至少環頸雉沒有排斥這樣的環境。光電廠的開發,會造成這邊的草地森林面積消失,環頸雉雖然會利用,但是這個是不是牠最好的環境,我們其實不曉得。」

保育動物遭逢的糧荒、棲地縮減或許是原因之一,環頸雉與農民的衝突,始終緊張對立,至今尚未完全消除。富興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楊清茂說:「規劃特定的空間,希望這個區塊,能夠不影響到農民的收成為原則。在這個地方做一個示範點,讓生態與當地農民去共存,這個是我們要努力的。」

永續生態保育,倡議淺山教育,環頸雉也曾經在里山彩繪列車上,期待和平共處,目標友善環境。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