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雙手實踐建築|森林之夢 國產材的省思|華視新聞雜誌

Siku Yaway 採訪/撰稿 張書堯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全台灣的森林面積有210萬公頃,其中20%是人工林,但國內不管是蓋房子、做傢俱,用到的自產木材量,卻只占台灣市場的1%。其實人工林也需要適當疏伐,所謂的疏伐,就是透過適度砍樹,調整森林密度,讓樹木有充足日曬,才能維持環境生物多樣性。而疏伐下來的木頭,又該如何推動國產材的產業鏈呢?2019年開始,新竹林管處與淡江大學建築系師生,試著開啟新的可能性,這群「森林木十人」團隊歷經三年,每屆學生分別進駐東眼山15天,他們以林管處提供的柳杉疏伐木,在不傷害林木的前提下,陸續創作出六座曲木建築作品,也帶給東眼山森林遊樂區這片山林,不同的視野,森林、土地和人,如何發展新的連結?跟著採訪團隊,一起深入了解。

一整片高聳柳杉,筆直豎立,金黃色陽光穿透樹縫,灑進桃園復興區的東眼山森林遊樂園區。一群人的森林夢,2019年開始構築。這座木製拱亭,是東眼山裝置藝術作品「脊森」,也是新竹林管處和淡大建築系師生,合作計畫的開端。

淡江大學建築系兼任講師郭恩愷說:「自導式步道,在行進過程中氣喘吁吁時,可以上到一個停留的平面,提供給遊客,一個駐足停留的休憩空間。」東眼山大片森林裡,學生們必須從海拔8百公尺的步道出發,每趟搬運15公斤的材料,10分鐘內一路上坡,爬升到海拔980公尺的「脊森」作品施工點,過程也苦了團隊。郭恩愷說:「這些構件靠著學生的雙手,一步一步地,從海拔大概八百公尺的位置,搬到九百公尺的位置。」

2017年國產材元年,在國內木材自給率不到1%情況下,林務局訂出,10年內將自給率提升到5%的目標,算一算到今年已邁入5年,將進入到下半場。林務局新竹林管處處長夏榮生說:「人工森林,只要經過適當地撫育,適當地經營管理,那它裡面的木材,還是可以去合理利用,包括疏伐下來的木材。透過不同的技術的交流,讓大家能夠更有機會去親近。」

根據林務局第四次森林資源調查結果顯示,全台森林面積大約210萬公頃,其中人工林面積有近46萬公頃約占20%。而人工林林相以針葉樹來講,主要是柳杉、檜木跟松類;闊葉樹林則以相思木、台灣櫸跟光臘樹為主。全國樹種數據,也和新竹林管處的轄管範圍森林,相差不遠。夏榮生說:「台灣的國產材柳杉,我們提供給淡江大學的學生做運用。」

1991年禁伐天然林後,矯枉過正的法規限制,導致國產材斷層,林、木業產業式微。人造林也連帶受影響,長期不疏伐,林下植物無法生長,反而水土保持變差,影響野生動物成長。為了增加能見度,國產木材的利用,需要更貼近生活,透過工藝技術,是創造價值的一個選項。

郭恩愷說:「會特別地去珍惜它,因為這些樹,它可能年紀都比你還要大,經過二、三十年,甚至五、六十年的歲數,它才會被疏伐。這時候就會盡可能地,全幹的、全材的去好好地使用它。」

野餐區旁,一座離地兩公尺,在樹和樹之間架設的觀景樹台,將長度近7公尺的曲木柱,架在四棵柳杉上,這是和脊森同獲2020臺北設計獎殊榮的「浮森」。郭恩愷說:「希望可以架在這個樹的高度,然後俯瞰整片東眼山,種植人工柳杉林秩序的場面。」

漫步東眼山森林遊樂區,這裡過去是北部重要林場,也是台灣13座國家森林遊樂區中,唯一遍植人工柳杉林的園區,因此保留了許多早期的林業遺跡。淡江大學建築系學生劉彥成說:「我們是用木頭箍住樹,然後讓圓形的環可以吊在樹上。東眼山是一個運送木材的,原本就會運用這種技術吊木頭下來。那我們就運用這個技術,把我們的環吊起來,一方面融入森林裡面,一方面傳承歷史。」

淡江大學建築系師生所組成的「森林木十人」團隊,從實地田野調查,了解東眼山歷史與環境,以永續性回歸土地為前提,將與環境共生的理念,放入作品,鑲嵌進東眼山中。郭恩愷說:「沒有林業就沒有木業,沒有木業就沒有林業,所以林木成森,那木這個字,你再拆開裡面,他是十個人在裡面,代表團隊合作的一個精神。」

因為走入大自然搭建木材,大事小事很難完全按照設計圖走。像是六森作品中的「環森」,八月颱風季的施工期間,就碰上風雨攪局,午後大雨不斷,基地水淹及膝,學生們只得在雨中不懈趕工。淡江大學建築系學生黃泓瑋說:「一開始沒有料到會發生這種事情,我們選擇的那塊基地水淹起來,甚至快淹到腰部。水真的淹太高了,所以我們要穿雨鞋,甚至要穿青蛙裝。」郭恩愷說:「學生在風雨中完成這個案子,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最大的一個考驗,以及最難忘的畫面。」

記者Siku Yaway說:「森林木十人師生團隊,在東眼山創作了這第三座作品繫森,就像是森林裡面的一艘方舟,而遊客來到這邊可以直接走上木階梯,進到左舷,瞭望整個森林的風景,而在右側的右舷這邊,則是打造了限定兩人的情人雅座。」

就像在步道岔路,指引方向的方舟,「繫森」靈感來自於一棵獨特三叉分枝的柳杉。郭恩愷說:「這一棵樹很特別,它在生長過程中分枝了,分成三叉。學生希望利用槓桿原理的方式,互相頂住另外一個構件,作為結構的出發,往樹心去內縮夾在樹上,展開的構面就可以變成休憩的座面。」和「繫森」對望的另一件作品「懸森」,則像森林的一座大型鞦韆。

東眼山森林的六件作品,最大特色就屬「蒸氣曲木」工法,這是郭恩愷當年遠赴英國專注研究的題目,如今他成了以一棵樹出發,在建築上應用蒸氣彎曲木工法的第一人。郭恩愷說:「把要彎的木頭放到蒸氣箱裡面,經過一段時間蒸它,木頭就會軟化。達到一定的軟化的程度之後,盡可能地彎出預期的曲度或型態,之後利用夾具固定木頭一段時間,讓水分退到一定的程度時,它自然而然就會形成一個構件。」

淡江大學建築系學生蕭惠予說:「蒸氣棚一打開,只有十幾分鐘的時間,是它的彎曲最好的時間,所以我們都會手忙腳亂,需要抓好它的長度,才不會卡不進去。」

呼應著風隨之擺動,位在森林三岔步道的「飄森」,透過反懸吊系統力學構件,作為設計起點,讓遊客能和環境多點互動,三向閱讀森林。淡江大學建築系學生林均翰說:「那一整段路到後半段,其實是沒有休息的空間,很多人可能就席地而坐,所以我們是希望可以讓這個設計,作為一個節點,同時可以讓人們在經過的時候,有休息的地方。」

淡江大學建築系學生戴源隆說:「大自然當中,施工對我們來講,是一個很特別的經驗。在學校的時候,機具垂手可得,到山上的時候,要買一個五金構件,可能需要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到山下。」淡江大學建築系學生陳浩瑋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把早上的工作時間,拉到早上五點就開始施作,去補足下午可能會有的天氣因素。」

而打造這些夢幻大型藝術建築的木頭材料,從何而來?整齊堆放的杉木,全是來自新竹五峰鄉,符合FSC永續林業及台灣木材認證標章的國產材。永泰林業合作社負責人梁國興說:「現在完全不一樣了,現在的設計師,他們也比較喜歡用當地的一些資源。」

我們實地走訪,新竹永泰林場承租在海拔一千兩百公尺的第七林班地,這是全台最早通過國際永續森林產物認證的林場,每棵杉木都挺直腰桿,高聳入雲。梁國興說:「這一區的木頭,是上禮拜剛做完的集材作業,所以放在這邊。現在我們有申請放行,所以林務局的監工,會在這邊打一個放字、一個編號,放印完之後他們會造冊,會量木頭的直徑、長度、樹種統計數量。上面會有一些編號,是我們要造材的長度,比如14尺、16尺、18尺,大概有福州杉跟柳杉兩種,樹齡是50年到60多年之間,已經成熟可以使用了。」

梁國興說:「現在越來越少人投入這行,很不好做、很辛苦,因為要把木頭培育到那麼大,需要四、五十年的光陰,然後還要跟林務局申請手續,才能把木頭伐採下來做利用,所以這個成本跟時間是不成比例的。我被逼回來接班的,因為父親年紀大了。」

像是這片皆伐後的人造林,光禿禿一片容易引起民眾的負面觀感,但其實伐木並非和破壞環境,畫上等號。梁國興說:「很多遊客上來會經過這邊,看我們在伐木,就會說我們是在亂砍、破壞環境,說我們是山老鼠第二代。」

這片生長超過20年的人工經濟林,砍倒的都是小梁老闆父親30多年前,為後代種下的樹,之後要集材送下山利用。而30年後的現在,他們也正種下杉木新苗。梁國興說:「我們種的幼苗大概是30公分,然後要開始做刈草、砍草、修枝除蔓、疏伐,再到最後的一個皆伐,三、四十年的過程,很難得到一次的收穫。所以種的木頭,可能自己本身沒辦法使用到,可能會留給下一輩人做使用,這跟種農作物是不一樣的。」

和農夫種菜幾個月內就能收成不同,種樹工作幾乎是下一代才看得到結果。眼前這位工頭,30年前種下苗後,經過撫育、照顧,終於在他70多歲時,樹「成材」,而他再度在這片土地上,種下新希望。造林除草工頭Piling說:「心情會很高興,這個以前是我種的,那時候我才20幾歲,你看這樣我已經種兩次了。」國內少數的民營林場,咬牙撐過見證林業興衰,反覆在植樹跟砍樹間,讓林場生態循環再生,實踐永續。

走下山的途中,我們跟著郭恩愷,來到他正在打造中,四月即將啟用的森林風雨教室。自然建築實踐者郭恩愷說:「我自己有一個習慣,也算是一個觀察。我在森林裡面,各個角落放著濕度計、溫度計、時鐘,濕度的條件還有環境的改變,對木材含水率會有影響。我們希望木材,在比較穩定的條件生長,希望它的含水率是越低越好。」郭恩愷說:「它是一個森林教室,目的是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他們希望可以把台灣國人帶到山上裡面來,帶到這片林場裡面,讓國人去認識台灣有這麼棒,這麼美麗的林業資源,跟國人推廣台灣的林業文化。」

打破林業刻板印象,讓樹木生命歷程發光發熱,位在台北市一家餐廳的曲木吧台空間,由郭恩愷操刀,讓人耳目一新,同樣也是多元運用國產材的例子。郭恩愷說:「它是由三棵樹解構開來,變成一片一片一片,然後旋轉開來成為一個巢體。民眾會看到,它不是一般的木材,它是一棵樹,因為它的樹皮都還在上面,我們盡可能地,不浪費任何一分一寸的材料。」餐廳老闆Wes說:「你跟自然其實是不遠的,不管是在食物上,或者在空間上的氛圍都是。」

森林是台灣的命脈,需要留住人工林生生不息的健康循環,才不會讓樹林靜止如一灘死水。東眼山的森林圓舞曲,為單一林相增添變化,帶給國產材更多可能性,1%的國產材使用率,要如何重新出發,翻開下一頁?漫長路上,有許多人正為蒼天林木,演奏起生命之歌。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