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沿佐 採訪/撰稿 盧松佑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田間水邊您看過她的蹤影嗎?水雉又被稱為「凌波仙子」或是「菱角鳥」,也是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但和環頸雉一夫多妻不同,水雉則是剛好相反一妻多夫。1980年代因為農民長期濫用農藥,毒殺事件頻傳,造成水雉一度瀕臨滅絕。近十年來,台南官田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主任李文珍,四處說服農民減少用藥,讓水雉族群得以喘息數量也逐年回升;另外在高雄美濃,有一對退休夫妻劉孝伸及黃淑玫,他們為了將水雉美麗的身影留在故鄉,於是拿出退休金,租下一塊荒蕪農地,親手打造成水雉友善棲地。珍禽守護者,如何串連起人類與生態間的美好,帶您深入了解。
烈日當空,台南官田綠野清波,菱角田間卻熱情如火。一見情敵來襲,公水雉趴低身體,就戰鬥姿勢振翅飛撲,每年四到九月,水雉換上一身亮麗繁殖羽,兩翼黑白相間,後頸點綴金黃斑紋,踩著凌波微步,長長尾羽搖曳生姿,因此博得凌波仙子的美名。
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主任李文珍說:「換成繁殖羽,母的就會先進到適合的棲地裡面,呼喚著公水雉過來,就會這樣,一直叫著牠們進來。」李文珍說:「而且牠是一妻多夫,大家聽到公的帶小孩,尤其是老一輩,會覺得非常地新奇,覺得說那是歹命的老公。」
台南市官田區,菱角種植面積與產量居全台之冠。水雉在菱角田裡築巢,也在菱角田裡覓食,當地更親暱稱牠們為「菱角鳥」。1989年,水雉被農委會指定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一度在台灣瀕臨滅絕,起因源自於一連串大規模中毒事件。不只水雉接連殞命,同樣身為二級保育類的彩鷸,也冰冷僵硬伏倒在地。生態志工說:「灑藥灑這麼重,死20、30隻,都下去吃東西都死了。」
當時農民追求管理方便確保收成,農藥濫用問題嚴重,威脅水雉生存,田間經常可見鮮紅色農藥顆粒,生物無論體型大小,無一倖免。屏科大生物資源博士班研究生林惠珊說:「通常是水體遭受農藥加保伏的汙染,這水雉鳥去喝水的時候會直接頭栽下去,如果牠們群聚的話,會同時好幾隻死在相同的地方。」
三十年前,每年平均多達上百隻水雉,中毒身亡。浸泡過農藥的稻穀,成了農民特製的毒餌,1998年,全台水雉數量銳減,僅存不到50隻。李文珍說:「一天撿到最多是三百多隻。」頂著正午艷陽,來到田邊突襲檢查,她是水雉生態教育園區主任李文珍,也是台南官田,重要的水雉守護者。
不捨水雉無辜犧牲,2013年起李文珍四處拜訪農民,決心翻轉菱角田裡的生態浩劫。提倡減少用藥,創造生態與地方共好,經過近十年寒暑,志同道合的夥伴陸續出現。台南官田農民王寶文說:「我現在這邊都是插驅鳥球,也有插旗子,但對麻雀比較沒效,還要再看用什麼。現在我們要去買老鷹的風箏,應該老鷹的風箏,效果會比較好,看到老鷹會怕。」
54年次的王寶文,15年前返鄉務農,一甲半的田全採取友善農法,不灑除草劑讓生物自在覓食棲息。拋棄慣行農法,得花加倍時間趕鳥巡田,收穫減少,種出來的菱角個頭也比別人小,但王寶文堅持信念,相信會看到改變。李文珍說:「鼓勵農民去種植對人類友善、對環境友善、對生物友善,共利共益也就是三生共贏,生態生產跟生活。」
2021年,台南官田水雉數量回升至1307隻。守護水雉,一群農民串聯起農業、生態,人與鳥之間善的循環,李文珍和生態夥伴們,辛苦終於有了代價。王寶文說:「這是官田的一個寶,現在剛好在轉型,年輕人起來之後,台灣應該是會更好。」
美濃湖水雉復育工作站志工黃淑玫說:「歡迎大家,這裡是美濃湖水雉復育園區。」緊盯望遠鏡導覽解說,人稱橘子老師的黃淑玫,採訪這天正帶著鳥友們,來到湖光山色的美濃湖畔,觀察水雉生態。黃淑玫說:「可以凸顯美濃,在地特有的產業跟牠的關係,所以現在我們也開始叫牠野蓮鳥。」
解說到一半,大夥突然發現水雉蹤跡,很幸運地發現了7隻。過去在美濃,水雉只是冬天短暫停留的美麗過客,2017年橘子老師跟先生劉孝伸,兩人拿出退休金,租下一公頃的荒地,要讓水雉不分四季,成為永久居民。黃淑玫說:「我們要租的時候,是別人不要的爛泥地,可是我們看到水雉選了這個地方,那時候不知道可以做多久,所以先簽約三年。」但復育水雉,夫妻倆都是頭一遭,他們想方設法營造友善棲地。
路的另一頭,劉孝伸老師扛來一株,被野蓮農視為雜草,正要丟棄的芡實,大夥決定直接下水,替水雉打造五星級育嬰房。水綿大量孳長影響菱角生長,也讓水雉繁殖期延後許多,這群愛鳥人士,臨時起意換上雨鞋,當起水綿清潔隊。美濃湖水雉復育工作站主任陳柏豪說:「水綿會覆蓋住水面上,像棉被一樣的藻類,而水生植物像是菱角,就會被它們蓋住,漸漸地就失去活力。」
陳沿佐記者說:「雖然說在爛泥堆中行走,可以說是寸步難行,但大家表示一點都不辛苦,只希望把水雉最美麗的倩影留在家鄉。」美濃湖水雉復育工作站志工陳慧珠說:「要營造比較友善的環境,讓它有機會把這個鳥,留在美濃的家鄉。」美濃湖水雉復育工作站志工黃雋宸說:「能夠幫助水雉,我覺得很值得。」
眾人齊心,復育工作漸漸步上軌道,但2020年土地租約到期,地主將租金調漲一倍,橘子老師夫妻陷入苦惱時,幸好有群人及時伸出援手。民間棲地集資發起人鍾益新說:「號召大家的朋友,來看看願不願意一起幫忙,在短短的時間之內,有69位朋友來響應,一共集資了40幾萬。民間的力量,讓生物的多樣性,能夠加以拓展延續,這對我們來講是相當有意義的。」
眾人合力為水雉留下一片小小的棲地,但如何說服農民響應復育,仍是難題。野蓮農鍾煥霖說:「野蓮種下去的時候,看到那麼多鳥用得亂七八糟,以後長得不好,所以我就很反對。但後來慢慢長大就沒有關係了,拍手拍一拍趕走就好。」
黃淑玫說:「我們講友善環境,就是盡量不要用藥。牠幫野蓮農吃蟲蟲,接下來他就可以不用噴很多藥。」2020年冬天,共有28隻水雉願意為美濃駐足,輕盈飛舞的身影,也為當地生態環境,留下美麗伏筆。陳柏豪說:「鳥類是一個環境的指標,如果水雉能夠在美濃活下來繁衍後代,那也表示美濃的環境,是越來越好的。」黃淑玫說:「今日鳥類明日人類,這是真的,鳥可以生存的環境,是我們人類,相對健康跟自在的地方。」
走過滅絕危機,水雉踩著曼妙腳步,見證人類與環境邁向和諧共好,農業與生態並非只是單選題,只要真情守護,就能替水雉留下自由翱翔的天空。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