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陽明山 現飲藍寶石泉|揭開水道祕境|華視新聞雜誌

徐敏娟 採訪/撰稿 張書堯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您知道在公館的自來水園區裡,有座百年歷史的地下水宮殿嗎?這處神祕的觀音山蓄水池,深度5米,蓄水量達4500公噸,一百年前,是儲存淨化後清水的設施,並供應著當時12萬台北市民用水。封閉40多年後重新開放,彷彿地下宮殿般的古老場景,立刻成為熱門的打卡景點!另外,在陽明山國家公園內,還有一個百年活古蹟,那就是擁有藍寶石泉美名的草山水道陽明湧泉,這裡的水質,有藍寶石般晶瑩剔透的色澤,在現場還可以直接品嚐極品山泉水。值得您探訪的水祕境,和台北不為人知的城市故事,一起走訪。

揭開水道祕境,探訪陽明山現飲藍寶石泉,隱藏在鐵門後頭,是不斷湧出的地下泉水,仔細看,水中隱隱透出藍色光澤。遊客何先生說:「真的是藍泉耶,那個泉剛剛打開的時候,真的是藍色的,看起來真的很訝異,出水量這麼大。」

美得讓人著迷的藍色泉水,還有個浪漫的名稱,藍寶石泉。台北自來水事業處陽明&雙溪淨水場場長陳晟彬說:「當初發現藍寶石湧泉的取水口時,就用在地紫蘇角閃安山岩,把取水口保護起來。因為這個是陽明山當地的安山岩,它裡面富含很多礦物質,這些礦物質經過水跟光線的折射後,就讓整個藍寶石的湧泉,呈現出藍色的樣子。」

記者徐敏娟說:「超過90年歷史的陽明山湧泉,現在採限量開放讓民眾參觀,民眾來到這邊只要透過肉眼,就能夠清楚看到天然岩石,從泉水裡反射出來的藍色光澤。」

陳晟彬說:「農民一定知道這些水從哪裡來,當時可能是比較簡陋,湧泉只是冒出來而已,日本人來之後,就蓋一個房子把它保護起來。」日治時期,陽明山湧泉從安山岩的縫隙冒出,就地取材,維護水源純淨,意外讓泉水透出迷人的藍色光澤,還得天獨厚的過濾水質,留下滿滿的礦物質。

陳晟彬說:「藍寶石湧泉你可以把它想像成,經過整個大屯山天然的濾心,層層過濾下去之後,連細菌都濾掉了。大部分的礦物質也濾掉了,可是它保留下一些鈉鎂鈣等等,這些微量的礦物質,水質整個軟硬是適中的,整個硬度大概在150左右。」

負責管轄水源的淨水場人員,在源頭旁邊架設管線和水龍頭,讓民眾可以直接喝下藍寶石泉水。遊客說:「很清甜很乾淨的感覺,因為是山泉水,所以涼涼的很清爽,我知道這邊的水質,是全台北最好的。」誰也沒想到,經過大屯火山岩層的過濾,讓水質出乎意料的純淨。

陳晟彬說:「大部分的地下水,可能含鐵跟錳會比較多,所以設計者他當初就想說,利用氣曝室這個設備,讓湧泉的水進去以後,讓它增加跟空氣接觸的機會,形成氧化鐵跟氧化錳,比較重就會沉澱。可是當時設計的人可能失算了,因為陽明這邊湧泉的水,經過整個陽明山,大屯山的層層過濾下來之後,其實裡面已經沒有鐵跟錳了,所以這間氣曝室,後來也就沒有再使用了。」

屹立在原地的氣曝室,雖然失去原本用途,反而成為水道歷史的見證者之一。

陳晟彬說:「整個草山水道系統的話,算是台北比較早期的水道建設,它是從1932年大概民國21年,就已經完成到現在了。這裡的水,每天大概有一萬噸的產量,目前大概是供應天母一帶的居民使用,供應到現在為止都沒有中斷過。一般的古蹟,大部分都只剩下參觀的價值,這個草山水道系統的話,是還在使用中的古蹟,所以說我們才稱它為一個活古蹟。一般來講,地下湧泉比較容易受到地震的影響,陽明湧泉不管是地震,不管是山上不下雨,不管是颱風,它的出水幾乎都不受到影響。」

堪稱水寶藏的藍寶石湧泉,現在依然供應天母地區居民用水,為了避免遭到汙染,以往完全禁止進入,一整年只開放三個小時,而且走到湧泉源頭,還要先經過快要一百歲的古道。

陳晟彬說:「我們可以看到,橋面板兩邊是不一樣的結構,有石板狀的這一個,走的是陽明山第一水源的鋼管。為什麼陽一是走石板呢,因為陽一鋼管畢竟有可能會有漏水,或需要檢修的情形,我們就可以哪裡漏水,哪裡需要檢修就修哪裡。像這一根是從竹子湖下來的,鋼管畢竟是水管,難免可能會有鏽蝕漏水的情形,為了要修這個水管,要破壞整個橋面板的話,太浪費成本了。」

隱藏在山裡的水源會被發現,源自於當時台北地區人口成長,水不夠用,才有了現在的草山水道系統。

陳晟彬說:「政府派了一組人往陽明山,尋找補充的水源。草山水道系統,是在1928年開始興建,到1932年完成,到目前為止,大概已經使用將近一百年。水道在日本人來講,就是自來水的意思,就像我們台語講水道水道,所以說草山水道系統,其實就是陽明山的一個自來水系統。當時當然沒有像現在,有那麼多的馬路道路,所以說當水管翻山越嶺要經過河谷時,我們就蓋一座水管橋,顧名思義就是上面是人在走,下面是水管在走,設計的人他發揮他的巧思,整個橋面板是做成,不一樣的一個構造,一邊是走鋼管,一邊是走暗渠。」

水管橋的巧妙設計,可以看出設計者的巧思,把水從陽明山送到台北市中心,需要設計者的智慧。陳晟彬說:「整個草山水道系統,完全是靠重力流在輸送,完全沒有使用任何抽水機跟馬達。這個部分很困難,如果坡度太陡的話就容易爆管,如果坡度太平緩,又沒有辦法把所有的水一次往下送。」

將近百年的活古蹟,至今依然順利運行,湧泉源頭依山傍水,宣洩而下的瀑布,百年歷史的水管橋,讓這裡成為趨之若鶩的秘境。台北市除了湧泉祕境,還有另一個被隱藏超過一個世紀的自來水寶藏。

台北自來水事業處展業科股長林瑜禎說:「我們現在進到台北水道淨水池裡面,裡面有點悶,因為基本上以前都是水。這個是維修通道,分成兩邊兩個水池,右邊是一個淨水池,左邊是另一個淨水池。這個全部都是日本時代留到現在的,包括這個屋頂都是當初留到現在的。」

在地底,深五公尺的觀音山蓄水池,長55公尺、寬30公尺,分割成兩個大水池,可以儲存4500噸的水量,裡頭各有五面牆,上方鏤空讓空氣流通,水就順著牆流動。供應1909年,大稻埕、艋舺和城內的台北市民,兩萬噸的生活用水。

林瑜禎說:「我們現在看到出水口,水會沿著這導流牆旁邊的渠道,慢慢地往前走。前面也是導流牆有一個彎,目的是讓水照著牆的方向去流動,所以水就是一個活水,等於是有先進先出的概念,它會保持很新鮮。其實伊斯坦堡,它們地下水宮殿都是柱子,目的主要在儲水,水不能滯留,因為滯留容易生細菌,所以其實現在這個設計,其實對整個蓄水池來講是滿先進的。這個管子沒有動力,本身是用虹吸原理,從這邊供出去後,再分到樓下的量水室,再到台北市供給市民使用。」

這座蓄水池在1977年,民國66年退役,宛如地下宮殿的壯麗建築,在原地被塵封,如今才又重現世人眼前。林瑜禎說:「日本人在建設的時候,底座還是有一個美感在,你看他還是用三層的方式,即使他知道這個以後會注滿水,不會有人在這邊走。當然沒有想到一百多年後,有人在看他工藝還特別去講究。」

水泥打造的牆面,在滿水時,要承受龐大水壓。林瑜禎說:「它的牆面有一個滿特殊的構造,它有點斜傾斜,水到這邊來的話,下面的壓力大概就兩、三公斤。就是水進來的時候,會有一個衝力在,牆下面用比較厚,可以抵抗比較大的壓力。」

牆面承受68年的水壓,不再蓄水再加上閒置多年,一塊塊水泥從牆上剝落。林瑜禎說:「當初這裡有水的時候,有一個水壓在,所以池壁整個都是壓著的,當水放掉之後,因為自然力量的關係,慢慢就放鬆出來。像游泳池冬天不用的時候,其實水是不能放的,因為水一放,游泳池磁磚會掉下來。」

維持原狀,不後天加工修復,走進裡頭更能感受到,數百年前歲月的痕跡。林瑜禎說:「我們可以看到當初管子進來的年分,它上面有打1907年。這管子是從蘇格蘭過來的,淨水池完成的時間是在1909年,這個管材等於是先訂。」

還有疑似當年參與建設的日本工匠,留下的歷史記憶。林瑜禎說:「這個屋頂有字樣,當初泥水匠整個屋頂做完之後,在上面用手指留下一個痕跡,寫岐阜縣武儀郡,宇多院村百十一番櫻井泰吉,也就是櫻井泰吉這個人寫的,明治42年4月18日,明治42年就是1909年,櫻井泰吉在上面留下他的手跡。可以看出歷史以及完工的時間,沒想到一百多年之後,我們竟然發現了。」

誰又能想到,廢棄停用的蓄水池,不只成為觀光景點,還能搖身一變。記者徐敏娟說:「媲美土耳其地下水宮殿的觀音山蓄水池,在日治時期,是台北市民主要用水供應來源。歷經114年之後,重新開放讓民眾參觀,現在更成為藝術作品的展覽空間。像這個紙雕藝術作品,就和現場的環境做結合,透過燈光投影,展示出台灣雄鷹在天空中,雄偉展翅飛翔的模樣。」

獵島計畫策展負責人林心恬說:「假如我們搬離,其實那個古厝就會慢慢地長出其他的植物,這個古厝就好像是建築的花器。透過船滑動的波形,去呈現藍眼淚閃爍的感覺,用植物去描繪加上了金屬的律動,機械的律動,好像有風被吹草拂的感覺。」

藝術家們進駐,揮灑創作精神,用作品妝點這座百年歷史蓄水池,賦予新的詮釋和生命力。

林瑜禎說:「日本在統治台灣,他知道很重要一個事情就是,必須把台灣的衛生做好。他們請後藤新平,等於是那時候的衛生局長,來當台灣的顧問。後藤新平請了威廉巴爾頓,他是英國人,他其實也是到日本解決他們的衛生問題,他請威廉巴爾頓來當台灣的顧問。他來到台灣,帶了他的學生濱野彌四郎,濱野彌四郎等於是接續他的工作,所以其實濱野彌四郎,在台灣的貢獻其實也是相當的大。日治時期之前,台灣只有劉銘傳,曾經蓋了公共的水井讓大家取水,所以能夠在家打開水龍頭就有水,其實是日本人來到台灣,日治時期之後才有的。」

幸運躲過二戰時期的台北大空襲,也沒有受到地震影響坍塌,台北水道系統,挺過時代考驗完整被保留。走過台灣百年歷史的湧泉水境和觀音山蓄水池,成為蘊含歷史文化養分的珍貴寶藏。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