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育"大不易 坎坷中慢步前行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全球推行多年的「融合教育」,強調透過教學的調整與設計,讓特教生和一般生,在相同的教育環境、一起學習。但美好願景的背後,伴隨許多難題。同在一班,孩子們該如何彼此溝通合作?當年齡增長,學習壓力大增,特教生的焦慮,該如何化解?而身在第一線的班導師和特教老師,是否有足夠的資源和人力,接住所有幼苗呢?前進校園,來看我們的深度報導。

3年級的翔翔,有超前的創造力和數學推理能力,是智能資優生,但同時他也是1位自閉症學生,具有雙重特教身分。第一堂數學課,是翔翔的強項,但是這回他得跟小組同學共同挑戰,出一道數學題。

少子化來襲,特教學生人數卻持續增加。2021年,高中以下身心障礙學生人數有11萬6千人,資賦優異學生則有2萬9千人,合計占總學生人數的4.9%,也就是每25個學生,就有1位特教生。而在融合教育理念下,不管是「特殊」或「一般」,孩子們都可以念普通班,也形成「班班都有特教生」。

鏡頭來到國中,8年級的班級當中,總共有4位特教生。14歲的小軍閱讀能力遲緩,對他人的情緒判讀、對話理解,也發展較慢,表現內向。下半節課,老師請全班教室布置,小軍跟同學互動有點不知所措。課餘時間,小軍和同學小安一起前往學習中心,這堂是為他們打造的學科能力補充教學。

在這裡,不用跟別人比,小軍明顯活潑許多。根據特殊教育法,學齡前階段,1位特教老師的個案人數,上限應為5人,國小和國中以上,不應超過8人。但是,全國高中以下一般學校的特教學生人數有14萬6千人,而全國特殊教育老師有1.1萬人,等於1位老師,至少得負擔13位學生。法規始終無法落實,老師們面臨超額負擔。我們都在同一班,融合教育之路,許多教師和孩子,流著汗水淚水,坎坷前行,只盼未來能有更多雙扶持的手,陪伴他們勇往直前。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