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萌牛隊友 拖拖拉拉牛耕隊|華視新聞雜誌

陳沿佐 採訪/撰稿 盧松佑 攝影/剪輯  / 彰化縣

您搭過牛車嗎?您曾經見過牛耕田嗎?受到現代化衝擊,過去傳統農村的耕作方式,漸漸式微,成為難得一見的景象。彰化溪州,有一支特別的隊伍,名叫「拖拖拉拉牛耕隊」,41歲的青年農民高一鑫,堅持以自然農法耕作,以實際行動守護珍貴的耕牛文化。隊伍中,這5名牛隊員各有來歷,有差點被賣掉屠宰的肉牛,也有來到這裡退休養老,曾經負責採蚵的資深「海牛」。這支成立超過10年,農村裡最萌的隊伍,平時如何合作出任務?他們又如何跟地方青年串聯,為台灣農村創造生機,動人故事一起來看。

天色漸光,彰化溪州的早晨露氣深重,41的拖拖拉拉牛耕隊隊長高一鑫,和他的夥伴,正準備開啟一天的工作。拖拖拉拉牛耕隊隊長高一鑫說:「確認牛車輪胎有沒有氣,然後等一下要用的工具有沒有帶。」

牠是年約8歲的黃牛金枝,已經是一個小孩的媽,加入牛耕隊6年多,平時還是有不少訓練任務。高一鑫說:「今天訓練牛拉車,去田裡整理一下蘆筍田。」高一鑫說:「走就是GO,這是基本的口令,短促單音節就可以,越簡單越好。就像老一輩都說來,其實牠也是會走。」

想訓練牛隻,成為農民的得力助手,學問不少,就連趕蒼蠅也是特訓之一。高一鑫說:「就是要減敏訓練,因為牛比較敏感,牠如果沒有在外面環境習慣,牠會比較敏感,就比較容易嚇到。」

步行半個多小時,終於抵達目的地,隊長和金枝緩緩步入田區,通力合作翻攪大地一片生機。高一鑫說:「彰化我大概2016年來的,主要就找可以跟牛一起工作的地方。那時候剛好這邊有一個公司,在做有機米友善米的推廣,覺得理念滿適合的。以前我覺得這個是理想,但是我後來發現,對牛來說這個是生存的問題,牠不做牠就是去當肉牛,就是去賣牠的生命。我當初就想,如果我教會了牠耕田,就有機會可以生存。」

七年級生高一鑫,大學念的是企業管理,原本是個農業門外漢,費盡十幾年苦心,學習自然農法及牛耕技術,才慢慢和隊員們培養出絕佳默契。高一鑫說:「很累,你看扶犁這樣好像慢慢的,其實很累耶,都是要用腰力用核心的力氣。土軟軟的,你如果走不習慣,走一段路你就軟腳了。」

牛耕得依賴大量體力,和自動化機械相比,效率遠遠不及,但友善土地愛護環境的信念,成為高一鑫堅定前行的動力。高一鑫說:「我覺得牛的破壞性不會那麼大,因為機器的力量太大了,這樣子對土壤會比較好一點,然後牛不會產生廢棄物,牠不用石油,在資源的消耗上比較節省。」

這天似乎記者的來訪,讓金枝有些心不在焉,總是要隊長三催四請才肯前進。高一鑫說:「牠就像一個5、6歲的小孩子,力氣很大,牠聽不懂你的話啊,你想像你要跟牠工作是不是充滿了困難。」高一鑫說:「訓練完然後,你還要有好的體力,才有辦法跟牠工作,就是可能還要鍛煉一下自己。」

儘管偶爾耍耍牛脾氣,拖拖拉拉牛耕隊隊員們,仍是農村裡的最萌身影,平時在田裡奮力工作的模樣,喚起不少在地居民的兒時記憶。農民楊山江說:「差不多5、6歲我就在趕牛了,有一次我表哥在趕牛的時候,我幫他趕在堤防上,被牛撞一下從肚子撐起來,我表哥抱著我沒死。牛以前幫我們犁田,我們才能長大,包括你我都是,我們的父母都是,所以我們要把這個文化留下來,這是很好給下一代的見證。」

1960年代農業機械化興起,耕牛快速遭到淘汰,2023年全台耕作用黃牛約300頭,水牛則僅剩200頭。不願耕牛文化,消失在年輕世代的記憶裡,2016年高一鑫在彰化溪州,找了一處三合院,作為搶救文化的重要基地。

高一鑫說:「這隻是拖拖,牠是以前在雲林就是跟農夫在耕田的,後來那個農夫年紀比較大了,沒辦法繼續養牠,我去牛販那邊把牠買回來,不然本來要被賣去屠宰。」高一鑫說:「拉拉跟我比較親近,牠是我在新竹學的時候,養的第一頭牛,快11年了。」

目前拖拖拉拉牛耕隊,共有5名隊員,經驗老的水牛拖拖拉拉,是隊伍中的現役主力。而黃牛群中的老大,則是年輕力壯的金枝,被隊長暱稱為「阿枝」,名字親切討喜,但牠卻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去。高一鑫說:「阿枝以前在芳苑就是當肉牛養的,那時候就去那個牛販那邊,一整排牛就只有牠會走出來跟我接觸。後來也是花滿多時間,慢慢訓練慢慢帶,牠就比較習慣比較能接受,我也花了好幾年。」

緊跟在一旁,不斷跟隊長討摸摸的小白,已經高齡20多歲算是一名牛阿嬤,曾經是彰化芳苑家喻戶曉的牛明星。高一鑫說:「牠以前是芳苑的海牛,海牛就是在幫蚵農工作的,後來主人很老了沒辦法照顧牠,然後我遇到想說,不然把牠買回來讓牠養老。」高一鑫說:「我們主要是覺得說,像這種幫我們工作一輩子的牛,應該要好好善待牠,覺得生命應該值得被更好地對待。」

牛一天得吃上數十公斤草料,替隊員們張羅三餐,也是一大難題。跟著隊長來到玉米田,實際體驗養牛一日生活,我們才發覺,照顧牛隻並不簡單。記者陳沿佐VS.拖拖拉拉牛耕隊隊長高一鑫說:「(隊長像這樣玉米梗一把,牛可以吃多久啊),吃一餐,(這樣吃一餐),對啊,(一隻牛嗎還五隻牛),一隻啊,(一隻牛就這樣子,一天一餐就吃完了),對啊。」高一鑫說:「最辛苦是你每天要餵牠,要養牠照顧牠,這是最辛苦的,我們每天要準備牠們的食物,然後還要訓練。」

平時除了農產品,近年耕牛文化,也能為農村開創意想不到的商機。與泥共好成員顏均容說:「我們現在要去牛的活動中心,要準備撿牛大便,等一下要來做牛糞薰香。」顏均容說:「眼前這一堆,就是我們已經曬乾的牛糞,這些牛糞曬乾之後要磨成粉,磨成粉之後就可以拿來做牛糞薰香。」

曬乾後的牛糞,飄散著淡淡青草香,經過磨碎、揉捏、重新塑型,就是最有鄉土味的文創商品。顏均容說:「一開始會想要把它做成這樣子的東西,是因為以前的養牛人,他們會把牛糞收集起來乾燥後,拿來幫牛驅蚊驅蟲,我們就覺得這個農村的小智慧很有趣。」

顏均容說:「一來是推廣這些農村的文化,然後推廣拖拖拉拉牛耕隊,二來想要讓大家透過這個商品,認識農村的小智慧小故事。」結合文創概念,牛糞也能變黃金,除了造型可愛的牛糞薰香,還有外型生猛有力的牛糞花器。高一鑫說:「牛糞曬乾以後可以把它變成盆栽使用,我覺得它有點像藝術品,就是你找不到第二個一模一樣的,然後你沒辦法去捏塑它的形狀。」

平時除了牛隊友相伴,現在高一鑫,更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堅定同行。拖拖拉拉牛耕隊隊長高一鑫VS.與泥共好成員王堉如說:「(辣妹我要送你的),這是什麽,(這是一朵鮮花插在牛糞上),很棒的禮物,(這是我們與泥共好的夥伴,她叫堉如,她會幫我銷售農產品,有時候我們有活動去校園,她會一起去擺攤)。」

香味撲鼻的廚房裡,美味料理準備上桌,產地直送的食材,全都來自當地友善小農的田區。與泥共好團隊成員周意潔說:「隊長之前有送秋葵跟玉米筍,也有一些蘿蔔,所以我們都會使用隊長的友善食材來做料理。」

農民堅持友善理念,創生團隊負責解決行銷難題。顏均容說:「像這區的話,就是拖拖拉拉牛耕隊一鑫的產品,有一顆的牛糞薰香、牛糞香皂。我們希望說,能夠在這樣一間店,除了把農產品入菜之外,它也可以透過展售,讓更多人能夠認識我們溪州,原來有這麽多豐富的物產。」

回到農村的年輕人,共榮共好,為這片土地許下美好心願。顏均容說:「心願就是希望可以有一個農場,都是用牛工作,牛耕文化它是一個橋梁,吸引大家來接觸農業的現場,讓大家更了解農業,來農村走走看看。」

無論晴雨,人與牛總是踏著堅定腳步,無畏前行。秉持友善大地的堅毅信念,復刻瀕臨消逝的耕牛文化,拖拖拉拉,也能為農村開創嶄新契機。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