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世界的盡頭】納米比亞之愛 會中文的孩子感恩抵台|華視新聞雜誌

李婉婷 林乃絹 採訪/撰稿 盧松佑 林清華 攝影/剪輯  / 納米比亞

1992年來自台灣的非政府組織,跨越國界深耕非洲大陸,30多年來陸續在六個國家,建立育幼院和學校,總計助養超過1千5百位兒童和少年。其中,同屬南部非洲四國的納米比亞,也是其中的重點國家。2023年底,納米比亞受扶助的28位孩子,以慈善巡演行腳台灣的方式,向未曾謀面的台灣助養爸媽們,表達感謝之意。非洲孩子的台灣行,一場動人的感恩之旅,繼續來看。

舞台上來自非洲的孩子,表演起中國功夫,駕輕就熟毫不生疏,這群納米比亞的孩子們,跨越1萬公里的飛行距離,從非洲到亞洲展開感恩之旅,謝謝這些遠在台灣的助養爸爸媽媽,讓他們可以接受教育的洗禮,學習中文,為未來人生積極鋪路。

時間回到2023年8月,地點是納米比亞學校,這些18歲以下的孩子,中文對他們來說並不陌生,而學生也從早齋過後,迎接他們一天忙碌的校園生活。1992年台灣的非政府組織來到這裡,宗教本土化,是他們深耕非洲的初心。當他們發現還有比傳教更重要的事,因為教育不能等,孩子的成長也只有一次。

記者林乃絹說:「今天是納米比亞一年一度的懇親日,很多家長都不遠千里來到這裡。現在才早上8點半,他們都已經帶著大包小包的行囊食物,要帶給他們的孩子,可以看得出這些滿滿的關愛。」家庭日這天,家長準備了很多家鄉味,渴望見到親愛的小孩,因為孩子平常都寄宿在學校,一年只有這一次見面的機會。

記者VS.院生說:「(你們的家人有來嗎),沒有,家人都沒有來,我不知道有沒有人來,(你覺得傷心難過嗎),是的我有一點沮喪,我會保持快樂開朗。」

期待相見卻希望落空,思親之情失望之餘,總讓人忍不住掉眼淚。透過電話和在遠方的媽媽說話,一個擁抱道盡好久不見的思念,縱使感傷或許失落,卻仍告訴自己要樂觀以對,因為他們相信,明年此時一定會見到,深深思念最親愛的家人。院生說:「我會勇敢堅強,雖然我的家人沒來看我,我會勇敢堅強。」

非洲西南方的納米比亞,國土面積為台灣的23倍大,根據世界銀行統計(2019),納米比亞的人口數約249萬人,有28.7%的人口在貧窮線以下,每人日均收入不到14美元,約台幣400塊錢。一旦貧窮問題無法解決,下一代的教育就有可能淪為犧牲品,由台灣人創辦的非政府組織,在非洲包括納米比亞的6個國家,辦學教中文。

在這裡讀書的院生,都必須長年住校,12歲的一戒,在9年前離家求學,家庭日這天,一戒在學校沒見到親人。我們帶著和他同年齡的如松,一戒的阿姨,一起回到Oshetu的貧民窟一帶。住家區域的四周,因為不時焚燒垃圾,空氣裡瀰漫著刺鼻的塑膠味,生活在這裡,安穩度日都有困難,孩子的教育更是奢求。

一戒奶奶說:「我覺得非常開心也感恩老天,我可以看到這兩個孩子,因為我非常擔心今天見不到面。」院生一戒說:「我很開心看到奶奶,還有我的阿姨,現在我沒有看到我的媽媽,我覺得有一點傷心。」

故鄉的親人一年見一次面,除此之外,還有素未謀面在台灣的助養人,一戒和其他院生也很想親自造訪,表達由衷感謝

記者李婉婷VS.院生一戒說:「(他叫一戒,那你呢,他是誰),他叫一周,(這個呢,你的好朋友陸續都出現了),一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中文名字,他們也知道文字當中蘊含的意義。

中西合璧的歌唱舞蹈,透過肢體語言詮釋原創音樂劇,為台灣行留下美好註記。帶著夢想起飛,他們跨越海洋,成長的喜悅與希望,來自台灣的關懷,未來持續傳愛非洲。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