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沿佐 採訪/撰稿 柯冠丞 攝影/剪輯 / 台北市
您曾經在野外看過這種,緊緊纏繞在植物上的蔓藤類植物嗎?雖然它有個浪漫的名字,叫做小花蔓澤蘭。不過這原產自中南美洲的植物,因為繁殖力強生長速度快,所經之處,原有植被都將被覆蓋,導致最終難以行光合作用,逐漸凋零死亡,因此小花蔓澤蘭,不但是惡名昭彰的強勢外來種,又有個別名被稱為「綠癌」。一群荒野保護協會的成員,試圖找出對抗外來種入侵危機的另類解方,開發出小花蔓澤蘭創意料理;而來自屏科大餐旅管理系的師生,也利用外來種植物入菜,包括料理包甚至西式甜點司康,也都添加了這些來自野外,容易取得又普遍生長的非本土植物。究竟守護環境生態,和家常飲食文化,能夠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保育壤外系列報導,要帶您深入了解餐桌上的保育行動,一起來看。
冒著濕冷細雨,人稱黑熊老師的盧德一,和夥伴們備妥裝備,疾步前行。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委員會常委盧德一說:「那邊有一塊農地,有幾棵剛長的那個小花蔓澤蘭。」堅毅身影,宛如勇赴沙場的戰士,他們正準備展開一場,攸關台灣山林存亡的生態保衛戰。
蔓延在農田角落的濃密綠意,是扼殺台灣山林生機,名為小花蔓澤蘭的生態殺手,必須即刻處理,斬草除根。盧德一說:「它的葉柄特別長,因為它要搶陽光,所以我們看它的莖往上竄升的時候,每天能長27公釐,它會在另外植物的時候竄出來,其他的植物的陽光就遮掉。」盧德一說:「類似繩索,整個架在其他植物上面,就整個覆蓋住了,一層一層地覆蓋住,變得你根本無法動彈。」
原產自中南美洲的小花蔓澤蘭,又被稱為植物殺手,生長速度快,繁殖力強。除了可透過莖節無性繁殖,一
小花蔓澤蘭,目前被世界保育聯盟,列入全球100種最具危害力的外來入侵物種,移除工作,每道步驟都馬虎不得。盧德一說:「我們在移的時候,它莖節就會斷,莖節斷的話,假如沒有再清,它掉到土裡就變很多株,原本一株變成無限株。」
植物殺手的稱號,並非浪得虛名,遭到它攀附的枝頭,長不出新葉,了無生機。記者陳沿佐vs.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委員會常委盧德一說:「(而且老師,你看它長過的地方都凹下去耶),對對對,那個就等於樹沒有行光合作用,整個枝椏就枯萎掉。」
移除下來的小花蔓澤蘭,必須以帆布小心打包,就怕掉落到地面,不知何時春風吹又生。多年來,讓專家學者傷透腦筋的外來威脅,其實早在1970年代,就已經在台灣被發現,源自境外的生態威脅,究竟有多嚴重?我們跟隨黑熊老師,繼續來到位於桃園中壢區的一處休耕農地。委盧德一說:「這邊長得原本很漂亮,一陣子發現,怎麼有攀藤植物竄上來,樹都不見了。」
眼前幾乎密不透光的綠蔭,是由小花蔓澤蘭的枝葉及藤蔓,層層疊疊纏繞而成,入侵台灣近半個世紀,
盧德一說:「要移除它已經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要想辦法,如何跟它共處。」對抗外來入侵種植物威脅,還有什麼對策?一群來自桃園的荒野保護協會成員們,討論出另類解方。
酸甜可口的涼拌菜,主角是酥炸小花蔓澤蘭,除了前菜之外,誘人食指大動的還有這道日式料理,新鮮葉片下鍋油炸,這道小花蔓澤蘭天婦羅,口味及賣相同樣吸睛。荒野保護協會棲地委員會常委盧德一vs.記者陳沿佐說:「(它沒有什麼植物的味道耶),就跟你說小朋友當薯條吃啊,(當鹹酥雞),對,(很好吃耶我覺得很好吃)。」
帶有植物清香的小花蔓澤蘭玉子燒,口感紮實的小花蔓澤蘭水餃,甚至是小花蔓澤蘭青草茶,一道道創意料理,直接將難以對付的外來入侵種植物端上桌,透過「吃」這件事,也能為生態保育行動,盡一分心力。盧德一說:「我們(水餃)用一斤的肉,它(小花蔓澤蘭)大概就要8兩到12兩之間,所以量很大。其實小花調理起來的口感,有些東西真的勝過夜市的一些小吃,我們覺得其實這樣的創意料理,真的可以往外推(廣),那我們去摘它的時候,又不會影響它,可以抑制它。」
鏡頭來到330公里外的屏東科技大學,如野火般竄燒的生態危機,也已經無聲在校園裡蔓延。屏科大森林系助理教授楊智凱說:「校園很多常見的外來植物,這個是在1970年的時候,引進到了台灣島上,葉子的話是成對的。這是小花蔓澤蘭,它變成了台灣目前容易看到的外來種,而且是外來種當中的外來入侵種,十年的話,台灣大概投入三億要來防治它,但是顯然是防疫沒有一個很好的結果。」
曾有人形容,外來入侵種是鳩
記者陳沿佐說:「外來入侵種植物,已經對台灣的原有生態,造成了巨大威脅。像我們現在來到野外,這被稱為綠癌的小花蔓澤蘭,已經變成大自然中的常見植物,學者認為想要將它們,從台灣這片土地上移除,已經是不可能的事。現在我們只能想方設法,找到它們的利用價值,才有機會加以控制。」
屏科大舞食山團隊成員李傑源說:「這是我們的香澤蘭,通常我們會取它的葉子,把它洗凈之後,切成絲然後做成菜。」平時被當作雜草的外來種植物,香澤蘭及大花咸豐草,該如何改頭換面?我們找來大廚一展身手,。屏科大餐旅管理系助理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柯立元說:「我是餐旅管理系的柯立元老師,我從事中餐的工作,已經有20年的廚藝經驗。」
柯立元說:「有一些外來種,也是對台灣的生態有影響,透過教育讓大家知道這種食物也可以入菜,我覺得這樣是滿好的。」顛覆想像,色香味俱全的外來種植物料理,全都是由屏科大餐旅系師生,所籌組的舞食山團隊,耗時兩年研發完成的心血結晶。
屏科大舞食山團隊成員張哲維說:「其實外來種植物真的太多種了,其實整個實驗的過程將近兩年,很大一部分花的時間會是在嘗試。」經過不斷試驗,團隊成員更如同神農嘗百草般,剔除可能暗藏毒素的食材,才找出外來種植物美味的祕訣。
屏科大舞食山團隊成員張洪華說:「鹹派是用香澤蘭,我們把香澤蘭的葉子洗完乾燥,然後撕成粉狀,打到塔皮裡面烤。那這個司康的話,是用小花寬葉的葉子,它的葉子會有清香的味道,它跟堅果類的食材滿搭的,所以我裡面有加花生。」屏科大餐旅管理系副教授張慧珍說:「這些植物就像我們剛剛看到,它就是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從餐旅系的角度裡面,我們很多的想法,從掠奪這部分,怎麼去消滅怎麼樣和平共處,從這樣的出發點,做新的一些餐點構想。」
<屏科大舞食山團隊成員鍾其庭說:「認識到更多的植物,才發現原來我們周遭這些植物,都是外來種植物,對我們的生態影響這麼大。」屏科大舞食山團隊成員柯采沅說:「我們原來也可以用自己的專長,讓大家更認識這些東西。」
懷抱對料理的滿腔熱情,五位年輕人發揮各自專長,除了料理包、創意料理,還邀請幼兒園小朋友一起野餐,將保育觀念從野外延伸到餐桌,更持續推廣到教育最前線。李傑源說:「我們不要奢望是消滅啦,就是以削弱的方式,慢慢提倡這個觀念,慢慢地知道要怎麼樣去採集,慢慢地去把它處理掉。」張慧珍說:「很重要的部分是,讓人們可以去認識這些植物,我想這個生態是有很多元多樣貌的。透過吃這麼簡單的一件事情,就能夠去把這所有東西串接起來。」
當百害無一益的外來入侵種植物,成為餐桌上的佳餚,也為緩解生態風暴提供另一種思維。從飲食發想或許無法完全根除威脅,還需多方並用,才有機會將生態危機降到最低。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