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地守護者】救生態 蟹謝你一路平安

陳沿佐 採訪/撰稿 盧松佑 攝影/剪輯  / 台南市

您見過這種體型壯碩的螃蟹嗎?牠的名字叫做凶狠圓軸蟹,是全台體型最大的陸蟹,但其實牠個性憨厚。每年6到9月,新月及滿月過後,陸蟹媽媽必須克服重重阻礙,從陸地前進大海降海釋幼,完成傳宗接代的重要任務。但路殺、人為捕抓,甚至環境開發,都對陸蟹生態造成嚴重衝擊,2022年台江國家公園,動員公民科學家們,展開護蟹行動。從事汽車修理業,人稱昌哥的吳瑞昌,是首批加入的志工之一,他秉持熱情,積極參與生態調查及巡護工作,有時甚至還需要不定期出任務,防止民眾盜獵。這些年,他更將自己的魚塭,打造成友善棲地,希望能為故鄉,留下動人風景。護蟹志工的行動,能夠守護陸蟹媽媽們,一路平安嗎?生態危機如何翻轉?帶您深入了解。

黃昏時分,台南安平海濱夕陽絢爛耀眼,人稱昌哥的吳瑞昌正加快腳步,他得趕在天黑前,前往台江國家公園報到。台江國家公園護蟹志工吳瑞昌說:「現在是我們護蟹,護蟹的交管器具,三角錐。」警政署保七總隊第七大隊台江分隊分隊長陳嘉佑說:「護蟹期間,我們會管制這邊2公里的道路,完全禁止進去,管制區域禁止進去。」

沿著青草崙堤防長約2公里的防汛道路,嚴格管控車輛只出不進,遊客想要進入管制區,必須先完成一堂環境教育課程。台江國家公園護蟹志工郭柏宣說:「要尊重陸蟹,可以拍照可以觀賞,但是不要長時間以燈光照射陸蟹。」郭柏宣說:「我們剛才是在做遊客的宣導,因為遊客可能會不曉得裡面規則是怎麼樣,也要讓他們了解,要尊重國家公園裡面的生態。」

護蟹大隊才剛出發,隊員就發現令人心痛的畫面。吳瑞昌說:「凶狠圓軸蟹,牠的腹甲三角形這邊是公的,牠的殘骸,像這個殼都壓碎掉了,所以這個是被車輛壓到了,這邊的腳都不見了。」吳瑞昌說:「當地的漁民很不喜歡牠,因為牠會打洞,大概1米半或2米,那這邊的漁民都是養魚塭居多,魚塭的堤防被牠打掉的話,整個就會潰堤。」

入夜後的海堤邊,萬籟俱寂,經驗老到的護蟹志工,眼耳並用,總是能發現草叢中的蛛絲馬跡。吳瑞昌說:「窸窸窣窣的聲音有可能是陸蟹在走路,在草中行走的聲音。這隻是母蟹,我們給牠標記做個記號,這個記號是我們要統計牠的族群,到底牠的族群有多大,每年會不會增加。小時候我們長輩會叫牠海南戇,那個戇有可能就是現在這個行為,我們燈光去照牠的時候,牠也不會跑就固定在這邊,傻傻在這裡。」

每年6到9月,新月及滿月過後,大腹便便的凶狠圓軸蟹媽媽,總會跟著月色,順應大自然的召喚,朝著大海的方向前進。牠們小心翼翼,護著辛苦產下的下一代,義無反顧迎向大海,當碰到潮水的那一刻,陸蟹媽媽懷中的數十萬顆卵,就會孵化為蚤狀幼體,宣告完成傳宗接代的重要任務。

這被稱為降海釋幼的過程,是歷經千萬年,見證陸蟹從海洋踏上陸地生活的生態奇蹟。吳瑞昌說:「這邊有一隻,有一隻剛從草叢要爬出來,也是抱卵的。我們看牠的行為,牠有可能就是往堤防上面走,有可能就是要去釋幼了。」

台江國家公園,是全台凶狠圓軸蟹,族群數量最多的重要棲地。過去每逢繁殖季,總有許多陸蟹媽媽,前仆後繼慘遭路殺,即便成功跨越道路,前方還有重重阻礙仍須突破。吳瑞昌說:「城西里有個青草崙的堤腳,這邊做了一個90度的堤腳,高度大概會有80公分。這邊又是凶狠圓軸蟹要降海釋幼的熱區,所以牠來到這邊的時候,牠沒有辦法爬上去。」

棲地與人類活動範圍高度重疊,陸蟹媽媽生子繁衍族群,步步艱辛。吳瑞昌:「這個堤腳是不能不見的,因為這個堤腳不見的話,會影響它們的結構,它們的設計師就把這個堤腳,延伸埋在防汛道路的下面。形成有一個坡度,那這個斜坡,陸蟹的話牠也比較善於爬行。」

一聊起陸蟹,語氣中有藏不住的熱情,在台南從事汽車修理業的吳瑞昌,是2022年,加入台江護蟹行動的首批志工之一。吳瑞昌說:「車子修好的時候我會試車,有一次在青草崙堤防那邊,那就看到17隻陸蟹,背甲有被捅就破個洞,死了17隻。那這邊是國家公園的保護區,那對於國家公園的生態來講,應該是有受到很大的威脅或是挑戰吧。」

吳瑞昌說:「前面這個亮點,我們可能要去關心一下,他們是來這邊做夜觀,還是來這邊抓的。你們是來看螃蟹的嗎,這邊是國家公園喔,這邊的陸蟹是有受到保護,你們觀察的時候就不要改變牠的行為,還有不要去驚擾到牠。」吳瑞昌說:「牠是我們的在地資產,我們能做的就是保護牠擁有牠,希望牠永遠是台江的寶貝。」

台江國家公園管理處保育研究科科長王建智說:「我們講一個數據,(民國)111年時候,我們調查到降海釋幼的陸蟹,只有將近5千隻,到112年就去年的時候,已經達到快8千隻。其實這段時間我們有去保護陸蟹,牠的數量是有翻倍成長的。」

吳瑞昌的爸爸及爺爺,都是台南在地漁民,從小看著長輩們「做塭仔」的辛苦。讀高中時,他決定去「學黑手」,改善家中經濟。吳瑞昌說:「我現在在做汽車鈑金,客戶車子有撞到。」

終日與汽車零件為伍,下班後吳瑞昌總愛往海邊跑,近年更熱衷投入護蟹行動,展現與黑手截然不同的鐵漢柔情。吳瑞昌說:「護蟹對我來講是放空的工作,第一它(棲地)那邊空氣好,第二那邊很安靜沒有光害,還是滿療癒的啦。」吳瑞昌說:「這池是我的魚塭,當作開心農場,有空就來魚塭這裡巡巡看看。」

10多年前,吳大哥看上城西區,這塊8分多的土地,打算將修車廠整修擴建,沒想到新工廠還沒蓋成,這塊地搶先被台江國家公園徵收,禁止開發。在外人眼中,這項投資虧大了,他卻轉念,將土地活化再利用,打造成生態友善棲地。吳瑞昌說:「讓這個土地,有個出口有條生路,總不能把它閒置在那邊。要是來個2隻黑面琵鷺下來,會覺得我這個保護級的耶。」

每天冬天總會有遠道而來的嬌客,來到吳大哥精心打造的魚池裡落腳。看著生態越來越豐富的棲地,他也為故鄉許下美好心願。吳瑞昌說:「小小的私心,我如果看到1個(物種)我自己發現的,有可能學者用我的名字來命名。」

台江國家公園,過去曾記錄到30種棲息在高潮線以上的陸蟹,當地陸蟹生態有著哪些特性?我們來到研究螃蟹超過30年,人稱螃蟹先生,劉烘昌老師的研究室進一步請益。台灣生態學會理事長劉烘昌說:「台江的凶狠圓軸蟹,牠最大的特性就是,牠是一個非常大體型的族群。最大的凶狠圓軸蟹的頭胸甲寬,就牠身體的大小是(近)13.5公分,這個幾乎就是全世界最大體型的陸蟹。」

劉烘昌在墾丁研究發現,台灣凶狠圓軸蟹,平均5年成長1公分。以全台最大體型紀錄,近13.5公分換算,相當於高齡近70歲,但近年許多陸蟹遭遇的危機,可能是來不及長大。

劉烘昌說:「這張照片,是我們在台江做調查的時候看過,我們覺得最難過的畫面。漁民可能用蜈蚣網,他的誘餌吸引到凶狠圓軸蟹,也進到蜈蚣網裡面去取食誘餌,這些陸蟹進去之後,最後全部都因為缺氧,溺水就死亡了。其中有一項比較特別的就是在台江地區,因為燈光的吸引,有一條道路剛好路燈燈光打向北邊,照向鹽水溪方向,所以凶狠圓軸蟹抱卵母蟹,在那個地方出來的時候,就會被燈光吸引往馬路上走。在降海釋幼期的時候,都有很大量的路殺。」

鏡頭來到距離台江國家公園,5公里外的鹽水溪出海口。台南社大研究助理陳泰豪,帶著我們深入了解,近年陸蟹生存面臨的嚴峻危機。記者陳沿佐說:「台南是台灣的凶狠圓軸蟹族群的主要棲地,牠們平常喜歡棲息在潮溼的泥土裡頭,因此像是靠近海邊的魚塭,還有像是堤防邊,經常可以發現牠們活動的蹤跡。但近年隨著都市快速發展,牠們的棲地越來越破碎,陸蟹生存也面臨迫切危機。」

台江內海,過去以魚塭養殖聞名,近年不敵都市快速發展,海天一色,阡陌相連的地景,逐漸被高樓大廈取代,原有生態奄奄一息。台南市社區大學環境小組研究助理陳泰豪說:「這條民權路(和緯路)五段,在過去以前全部都是魚塭,近幾年因為開發跟道路工程的關係,現在都已經填平了。以前這一塊,還是魚塭的時候,這邊是鳥類熱點,這裡也是陸蟹棲息的環境。那因為我們現在都市要開發,道路還要再做工程延伸,導致這邊的一些棲地,都已經不見了消失了。」

寬30公尺的新闢道路,切斷陸蟹原有棲地與海洋之間的連結,即便事後透過生態工法試圖補救,盎然生機已成為過去式。陳泰豪說:「安全島下面就是洗幾個洞,讓螃蟹可以過,但是我們當時來看,其實也沒有多少螃蟹有用到這些東西,很多時候都是在牠們還沒有碰到安全島的時候,就已經被壓死了,所以這些東西都是算亡羊補牢。這個是當初,在做這一段道路工程的工務局,聽了一些專家學者的建議,在涵管裡面加設一個生態廊道,讓裡面的陸蟹可以沿著麻繩過來,也比較不會因為上面道路的危險被壓死。」

2024年8月下旬,陳泰豪和護蟹夥伴們,守候整整一週,只發現3隻抱卵母蟹降海釋幼,另外2隻慘遭路殺。我們的鏡頭更拍下,母蟹試圖跨越馬路,卻挑戰失敗,生命的最後樣貌,淪為安全島邊的破碎殘骸。

陳泰豪說:「其實我們都知道,城市或是都市要進步,難免都是需要開發。但是我們在開發的過程中,或許可以想一想,原來住在這裡的野生動物,是不是也可以再預留給牠一點,可以生存的空間。」劉烘昌說:「螃蟹陸蟹(棲地),是在海陸交界的第一線。因為氣候變遷影響最關鍵的就是海平面上升,很多海岸的開發到底要不要進行,我想可能政府要慎重考慮,這不只是考量到要保護陸蟹棲地,一方面也是為我們人類自己。」

陸蟹威風凜凜,高舉著雙螯,橫行無阻的身影,是人類與生態共好的重要指標。護蟹志工們齊心守護,期盼每位辛苦的陸蟹媽媽,都能克服重重挑戰,一路平安,順利返航。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