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輔 李中恩 報導 / 台北市
我國劃時代的全民直選總統已經順利完成,而在此同時中共一連串的軍事演習,和文攻武嚇,也暫時告一個段落,兩岸關係的未來走向不僅成為國人,甚至是國際社會與輿論媒體高度關切的焦點。
隨著我總統大選的順利完成,中共自去年六月以來,對我長達九個月的文攻武嚇,似乎有和緩的趨勢,日前李總統曾公開表達了,希望兩岸以協商來代替對抗的期許,行政院長連戰在立法院做施政報告時,也透露了推動兩岸簽署和平協定的意願。
不過這些善意的訊息,似乎並沒有獲得中共正面的回應,有人說,目前兩岸關係正處於盤整期,雙方各自檢討策略,以因應下一波的挑戰,有人則認為,經過中共的文攻武嚇,兩岸關係才真正進入危機期,值得我們審慎以對
在政治性議題上,結束敵對狀態和簽署和平協定,一直是兩岸追求的共識和目標,這在江八點和李六條中,也已清楚的表達,不過卻始終難以達成共識,其中一個中國的主權爭議是癥結,因此雙方應如何先避開主權爭議,而以互利的經貿議題取而代之,是現階段化解兩岸歧見的重要課題,也是兩岸重開協商大門的關鍵,這一切,都有待我方以更積極的行動來創造契機。
為突破兩岸僵局,近來國內熱烈討論的加速開放三通,被視為是我方主動表達善意的可行做法,由於三通可以創造兩岸三地的共同利益,因此學者建議我方應盡速修法,讓三通早日實現。
面對國內學者和業界對開放三通的呼籲,陸委會似乎也有了初步評估和掌握。
如果兩岸能從三通等經貿交流中重建互信,並重啟協商,接下來,就是要解決雙方最棘手的問題,也就是「一個中國」的爭議,由於不僅海峽兩岸對此存在歧見,連國內各界也意見分歧,因此學者建議,在與中共談判前,國內朝野應先充分溝通和討論。
至於兩岸間,對「一個中國」的歧見要如何化解,學者認為,只有將一個中國視為一個「超越的概念」,並形諸文字協定,才有可能逐漸化解。
兩岸從開放三通,建立互信,到進入一個中國的談判,再到最終簽署和平協定,基本上,這是兩岸和解的一個理想過程,真正落實時,預料仍會充滿變數,因此,國人應有耐心面對各種變局。
此外在兩岸詭譎多變的互動中,美國的態度也是關鍵,不過學者呼籲,兩岸在進入政治談判的過程中,我方應謹慎處理與美方的關係,也要密切注意美國與中共的互動,以免損及我們的利益。
日前李總統曾表示,就職之後,暫無訪美計劃,這項聲明充分表達了,我們在處理對外關係上的善意態度,希望中共也能以更務實的做法,來面對兩岸分治的事實,如此,才能共創未來雙贏的新時代。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