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
從八零年代初期,中國和英國開始針對香港回歸的問題進行談判的時候,香港的經濟版圖就開始面臨改天換地的變化。許多外商因為信心不足紛紛撤遷外地,其中以英資淡出香港市場最受矚目,取而代之的是香港本地的華資,和實力、背景都相當雄厚的紅色資本家,也就是俗稱的中資,大陸資本積極地進軍香港,原本無可厚非,不過卻引起了港人和外商種種的疑慮,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呢?
在中環,英資的香港匯豐銀行,以獨特的造型,成為許多觀光客駐足的地方,而緊鄰在旁,樓高七十的中資中銀大樓,則顯得霸氣十足,有人說他像一把利劍,刺中香港要害,破壞了香港的風水,先不論這些說法如何,今天香港的經濟版圖,已經在急速變化中。
最近,引起香港媒體議論紛紛的新聞,是中資在香港最大的集團「中信泰富」取代英資,成為國泰航空的大股東,同時中信也與中國民航聯手,取得港龍航空64%的股權,九七前夕,中資已經穩穩掌握香港的航空權,有人預測,電信業和銀行業是中資下一個目標。
其實,港人的疑慮並非空穴來風,從八○年初期中英談判以來,由於擔心企業被兼併或收購,先是怡和集團遷冊至百慕達,去年更以新加坡為上市地,銀行界的龍頭匯豐銀行,將控股公司轉到倫敦,太古集團則選擇貝里斯為註冊地,香港做為前進大陸的跳板和避難所,受到了外商的質疑。根據了解,目前香港有超過六成的上市公司,都完成遷冊第三地的程序,科技大學經濟研究中心雷鼎鳴主任,分析了企業遷冊的行為意涵。
「欲走還留」是許多企業的寫照,離九七越近,為了政治保險,許多企業甚至主動引進中資,使得中資勢力快速擴張,國泰和港龍航空事件,就有人解讀是太古集團基於利益的自保之道。在港中資,目前除了老牌的四大集團:中國銀行集團、華潤集團、招商局集團和中國旅行社集團之外,,中信泰富以直屬國務院管轄的雄厚背景,叱吒香江,去年中信以三十三億港幣,標得添馬艦這塊商業地王,令人嘖嘖稱奇。最近,大陸宏觀調控有放鬆跡象,預料中資的熱錢,又要在香港翻滾。
香港是一個自由市場,資金進出原本平常,為何大家對中資特別關注,說穿了,是擔心中資會帶來「貪污」和「特權」的惡習,破壞香港自由市場的運作機制。一項調查發現,香港有50%的人肯定一國兩制會落實,但是他們同時也相信,香港會出現腐敗、貪污和效率低等問題。
日前,外界曾質疑中資在香港大炒地皮,破壞市場機制,此舉曾引起國務院港澳辦主任魯平的口頭警告,不過立法局議員劉千石認為,這是一種制度性的腐化,警告是沒有用的。面對九七回歸的現實,香港企業界只能祈求「港人治港」能夠真正落實,現今二十萬公務員,不會有結構性的變化,廉政公署也能夠維持高效率的運作。
如果你問香港企業家,對香港未來是否有信心,相信絕大多數的答案是「肯定」的,不過,當許多買了保險的企業,可以在兩個小時之內結束營業,將資金全部匯出香港,誰又敢說,香港國際經貿地位,不會受這些信心所動搖呢?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