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
英國人統治香港一百五十年,沒有讓香港人享受政治上的自由,卻讓他們在經濟上盡情發揮,因此創造了今天繁榮、富裕的社會,並且成為各國資本家爭相進駐的市場。有人說香港到處充滿了機會,也有人說香港是不會埋沒人才的地方,接下來透過香港資本家成功的經驗,來看看香港奇蹟的故事。
位在香港上環的荷里活道,是英國人來港所建的第一條街,現在是香港最著名的古董街,觀光客經常穿梭於此,而在荷里活道西端的水坑口街,原來是一個海口,一八四九年,當英國海軍在這裡登岸之後,便開始了長達一百五十年的殖民統治,這段歷史對許多香港人而言,也許並不光彩,不過,他們卻無法忘記,在這片土地上所享有的自由和繁榮的生活。
今年七十三歲的蔣震,是香港知名的機械大王,一九四九年和許多難民一樣,從大陸逃到香港,從身無分文的軍人,成為今日知名的企業家和慈善家,他的故事,是香港精神的真實呈現。從機械工人,到成為全球注塑機的巨人,蔣震說,香港提供了每一個人公平的機會去自由競爭,因此他們堅信白手起家的道理。
同樣是中國人,香港和大陸卻開始走上兩條截然不同的道路,二十多年來,香港無論是紡織、機械鐘錶和玩具等產品,每年都帶來15%的出口成長,MADE IN HONG KONG是品質的保證。大南玩具在香港已經有四十多年歷史,第二代負責人朱其崑表示,早期香港由於採用英國法律,透過洋行的中介,他們很容易與外國人做生意。從OEM代工到自創品牌在市場競爭,朱其崑說,香港的小,卻培養了他們敏銳、靈活的特性。
香港經歷五○和六○年代的動盪不安,到了七○年代,港英政府開始進行一連串社會改革,包括地鐵、公路等各項基礎建設,為安定難民的十年建屋計劃,新市鎮開發計劃,以及工業區的開發等,其中最為世人所稱道的是,一九七四年所成立的廉政公署,這些建設和政策,奠定了香港繁榮的基礎。在經濟政策上,港英政府是採取「積極不干預」的政策,七○年代末期,港府逐步開放外匯和黃金市場,以及銀行執照,為建立國際金融中心鋪路。
一九七九年,大陸改革開放,香港商人掌握商機捷足先登,大量製造業因香港土地及勞工成本過高,紛紛轉入內地,另一種以勞務部門為主的第三產業因勢崛起,香港的金融、貿易和轉口等服務開始蓬勃,各國資本家視香港為進軍大陸的跳板,紛紛在此競逐利益。一九七八年,進入香港匯豐銀行工作的鄭海泉,是匯豐銀行首位華人大班,目前擔任銀行的執行董事,也是行政局議員,鄭海泉說,成立一百三十多年的匯豐銀行,其發展過程,就是香港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縮影。配合經貿國際化,港英政府也採取一連串吸引外資的措施,其中低稅賦是一大誘因。
這裡是香港國際展覽中心,一項珠寶展覽,吸引了上千的廠商和上萬的買家參加,資金和人員的自由進出,讓香港成為亞洲貿易的中繼站。其次,香港財政儲備充裕和行政效率之高,也是舉世稱道。此外,香港在處理經濟危機的能力,也讓外國投資者信心十足,銀行的龍頭老大匯豐銀行,就扮演相當主要的角色。八○年代,除了英資,包括美資、日資,甚至台資都投入香港市場,活絡香港的股市和房地產。而香港國際化程度之高,從「國民待遇」這項指標上看得出來。與香港結緣十二年的,國際展覽中心董事總經理王禮仕,和十五年前從大陸來香港發展的藝人劉嘉玲,感觸很深。
戰後五十年,勤奮的香港人,在這片自由公平及法治健全的的土地上,創造了以製造業為基礎,以對外貿易為龍頭,以金融、商務、旅遊、航運和房地產為骨幹的經濟實體,不過一九八二年,當九七浮上檯面時,長期與時間賽跑的香港人開始面臨抉擇,因為,他們不知道回歸是創造財富的延續,還是榮景不再的開始,這一切,恐怕只能讓時間來證明。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