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雅容 張肇元 報導
被視為日本棒球神聖殿堂的甲子園,因為電影《KANO》,讓台灣觀眾對甲子園有多一點了解,華視新聞是台灣第一家獲准踏上甲子園球場的媒體,進距離拍攝甲子園著名的黑土,以及球場宣傳大使拍攝廣告的過程,一般球迷要進入甲子園參觀,得在一年前搶先預約。
電影《KANO》炒熱甲子園熱潮,讓台灣的球迷重新點燃野球魂。一共50排的座位,可以容納4.7萬名的觀眾,1924年落成的甲子園,一開始觀眾席只有階梯,夠坐6萬名觀眾;經過演變、升級,從完全露天到有屋頂;1943年拆屋頂煉鐵打仗,再到現在的樣子,是2010年整修完成後的模樣。
甲子園球場歷史館負責人宮脇明說,職業棒球一年會有200萬人來看,這只是職業棒球的人數,加上高中聯賽觀眾數更多,甲子園的一年的球季長達9個月。我們造訪的這一天正好沒比賽,是休息日,工作人員進行整土工程,球場上著名的黑土,是以京都的沙和和歌山的土,照比例混合出來。諾大的球場13個人負責維護,因為這個休賽空檔,讓我們有機會想像自己是球員,步出這個長廊,迎著歡呼聲,登場比賽。
華視新聞是第一個獲准能夠踏上這個球場的台灣媒體,而在甲子園沒有球賽的時候,其實還兼具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宣傳觀光。圍出路線區域,大朋友、小朋友對甲子園的一切都感興趣,非要摸一摸、看一看,透過這些硬體設備,抓住認識球員、棒球、甲子園的絕佳機會。甲子園球場歷史館負責人宮脇明表示,來參觀的人,有的1年前就先預約了,非常非常搶手。
站上投手丘,練習投球,他是日本朝日電視台主播,也是這一次甲子園的宣傳大使,正在為甲子園拍攝廣告。對甲子園比賽如數家珍的主播岩本計介,最愛的台灣球員就是林威助,甚至親自訪問過他。
日本球迷對台灣球員和球迷的重視,從甲子園歷史館也能窺知一二。1931年登上甲子園的嘉農、1957年王貞治帶領早稻田實業高校,拿下當年冠軍,當年手寫的球員名牌都還留著,而林威助在球員席上的簽名,還特別用中文標出來。
因為電影《KANO》的影響,當時的球衣、黑白照片,就放在最顯眼的位置。近期熟知的有90年代的郭李建夫,林威助、蕭一傑、鄭凱文。原本遙遠的甲子園棒球,透過軟硬體的呈現,拉近跟台灣觀眾之間距離。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