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台語新聞雜誌】「海洋台灣夢」 借鏡丹麥 傳產躍向國際

綜合報導  / 歐洲

中美貿易戰開打,牽動全球局勢,而台灣在面對貿易戰時,該如何打造小型開放經濟體的均富之路呢?華視新聞和《天下雜誌》合作,要帶您前進北歐、汲取「丹麥經驗」。丹麥和台灣一樣,也是以中小企業為經濟發展的重心,但丹麥是全球貧富差距最小的國家,並且在世界競爭力總排名中、名列第十。為什麼丹麥的產業可以有高度競爭力呢?丹麥的成功關鍵是什麼?透過鏡頭,我們一起來了解。

早上六點,當大家仍在夢鄉裡,Danish Crown的工人們已經忙得不可開交。這裡是Danish Crown,位在霍爾森的豬肉屠宰場,也是全球最先進的屠宰場,他們將豬肉賣到130個國家,2018年合併營收就達到三千億台幣,看透豬的一切,就是他們成功的秘訣。

丹麥皇冠企業新聞負責人 Jens Hansen:「我們可以偵測肉塊有多少瘦肉,有多少肥肉,所以你需要利用超音波,意思是說來自台灣的顧客,有具體品質需求,我們都可以做到。」

豬隻掛上裝有晶片的掛鉤,經過超音波測量後,每隻豬的肥肉、瘦肉比例一覽無遺,根據獲得的數據,機械手臂便能準確分離肥瘦肉,進行切塊後,專家就上場了。

丹麥皇冠企業品牌資深經理 Agnete Poulsen:「你現在看到的每塊肉,我都準確知道它要去哪,那塊被切下來的會被銷售到日本,肋條則是去美國。」

台灣喜歡梅花肉,英國則偏好大里肌,工人會依據不同國家的下單需求,將檯面上的肉塊切分成至少20個部位,目標是讓每隻豬都能達到物盡其用,完全不浪費。而賺的錢都跟養殖戶共享。

丹麥皇冠企業新聞負責人 Jens Hansen:「企業不會多從農民身上偷走一毛錢,事實上我們的老闆是豬農,豬農是我們的董事會代表。」

Danish Crown其實是個由6830位會員組成的超大合作社,而身為會員的豬農可以投票選出替他們爭取權益的代表與董事,簡單來說,團結小農能決定大企業的未來方向,彼此互利共生。

丹麥豬農 Mikael Andersen:「我們總可以用公平的價格出售豬隻,我們相信企業會給我們市場出售價,如果沒有做到,豬農會離開Danish Crown,去做別的事,或是關閉豬肉生產事業。」

小農有權當然也有把豬養好的義務,Danish Crown每週會將數據提供給豬農,肥肉有固定比例,太多價格就差,若不改善就會被迫離開,因此丹麥豬每一餐,都吃得非常有學問。

丹麥豬農 Mikael Andersen:「在丹麥我們對餵豬的知識比懂得餵人來得淵博,我們餵食會有穀物、大麥、小麥和大豆,同時有礦物質、維他命,母豬一年會生產2.3次,每次生出15到28隻小豬。」

運用科技採取活動式柵欄,放慢母豬躺下速度,避免小豬被壓死,提高存活率,不同類型的豬,怎麼吃、怎麼養,這些對丹麥豬農們來說都是基本知識,沒有獨門秘訣,是丹麥養豬產業界的共識,對他們來說,無私地分享合作才能創造最大利益。

熱騰騰的豬肉蔬菜湯出爐,這裡可不是讓你飽餐一頓的餐廳,而是丹麥科學研究院肉品的研究所。

丹麥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Lars Leopold Hinrichsen:「當你從事跟豬肉有關的工作,關鍵永遠在於公豬異味,而我們真的是評估肉類,或是豬肉產品的專家,我們可以準備完全一樣的樣本,讓受試者品嚐。」

研究如何透過烹飪消除豬騷味,讓丹麥豬肉到哪吃起來都是好味,他們甚至還為產業研發全球第一台能偵測出肉塊是否有塑膠殘留的掃描機,避免工人作業時的粗心大意。

丹麥科學研究院副院長 Lars Leopold Hinrichsen:「這些就是我們在做的,所以我們在商業基礎上,為丹麥工業提供創新跟技術,並且我們不是為了盈利而工作,這不代表我們做事免費,這意味著我們所獲得的利潤會留在組織中,並投資在自己的研發上。」

肉品研究所的經費來自於豬農合作社賣機器賺的獲利,也只用在研發上,同時丹麥還有,種豬基因研究公司,培育存活率高、吃得少卻長得好的種豬,單隻要價一萬美元以上,這些跨領域機構都樂當豬農智囊團,他們目標清楚,就是要讓丹麥豬稱霸世界。

丹麥農場概念集團執行長 Bjarne Pedersen:「丹麥豬農可以達到這個水平,因為150年來,教育一直是農業的一部份,所以他們習慣學習新科技技術,新的管理方式,這是他們生存的方式。」

1864年德丹戰爭,丹麥戰敗,當時德國佔領絕大部份的工廠,在最糟的時刻,丹麥農民發現英國等歐洲國家對於奶製品與豬肉的需求增加,決定轉向畜牧業發展,創立合作社一起分攤風險,共享利潤求生存,並將養豬的知識一代傳一代。

達爾姆農業學院國際關係長 Niels Erik Jespersen:「基本上在丹麥從事農業的人,他們至少接受過一年半的教育,才能在農場工作。」

在丹麥想在農場工作,至少要學一年半的基礎訓練,想買農場,你得上技術生產管理,農業經濟學的五年課程,變成懂得看財報的專業經理人才行。丹麥模式下的養豬管理,從農場軟硬體設計到人才培育,一切與豬有關的環節,現在已經被當成專業知識,輸出海外。

屏東科技大學獸醫所學生 黃筱君:「我們在這邊就是可以學到說,我們從飼養管理的角度切入,然後可以知道疾病可以怎麼樣更好地處理,但是其實有些問題是飼養管理就可以解決,我們不用一直投抗生素。」

屏科大透過選拔,將學生送去丹麥取經,接受三個月濃縮版農業課程,在農場實習,邊學邊做,希望學個一招半式回台灣。

屏東科技大學動畜系學生 邱雅芳:「其實你可以看到這裡的農民他們非常地團結,因為他們覺得說,我們都不是競爭者,我們的競爭者是外面的人,所以我們應該要一起好,然後把這個豬肉賣到全世界各地,那我覺得我們現在應該也要面臨像這樣子的轉型。」

屏東科技大學動畜系學生 蘇揚:「我們在場的每個同學,都是心裡都是想要回饋,如果我們只是單純地回去,好,各自解散之後,然後報告完後就沒事了,是不是應該要有一個管道,可以讓我們做到這個回饋的動作。」

1982年農業強國丹麥,曾爆發口蹄疫,當時從丹麥手中奪下日本市場的是台灣,然而30幾年後,丹麥不僅奪回市場,台灣還得跨海向其取經,這群學生在異鄉學懂了丹麥模式,說來簡單也不可思議,那就是拋開私利,在困境中互相合作,一起提升,找出獨特的競爭力,也想將產業升級的台灣是否能凝聚力量,做到改變呢?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