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台語新聞雜誌】「海洋台灣夢」 在地國際 地方慢經濟

綜合報導  / 花蓮縣

地方創生的成功關鍵,是要挖掘出每個地方獨有的在地特色!台灣四面環海,和海洋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結,我們會觀海、玩海、吃海鮮,但對於海洋的生態卻缺乏關注。這樣的現象,一位花蓮女孩看到了!大學畢業後,就讀海洋科系的她、放棄出國深造、回到家鄉花蓮,邀請全台民眾到花蓮,體驗討海人的生活、參與捕撈海產、感受漁村風貌。而同樣從海洋出發,北台灣的基隆,近年來也力推觀光,發展出獨特的海洋城市面貌,一起來看看。

洄遊吧創辦人 黃紋綺:「我們其實從小到大被教養就是,海很可怕,不要去,台灣明明就是一個海島,可是我們過去對海洋的認識,可能就是只有從海鮮,可是海鮮,而且認識的層面可能就是,好不好吃,大家到底對台灣的海洋,不管是漁業資源,還是這個地方的文化,他到底認識多少。」

海洋子民不親海,對黃紋綺來說是個難解的謎,出身海洋環境研究背景的她,想到解方,就是回到自己的家鄉花蓮七星潭,做食魚教育,讓民眾了解,魚從產地到餐桌的過程。

洄遊吧創辦人 黃紋綺:「這是其實是一組,就是定置漁網,它是英文叫做fixed set net,就是固定在海裡面的一種抓魚的方式。」

七星潭的定置漁網從日治時期發展至今,已有百年歷史,因為屬於被動式捕撈,捕的都是洄游性魚類,對海洋環境較友善,是黃紋綺的教學首選。更重要的是家人就是做定置漁業,用親情說服一下,應該沒問題吧。

定置漁場負責人 黃建衛:「應該說台灣人啦,大部分功利主義還滿重的,會擔心她就是,這樣會不會餓死啊。做教育這件事情,本身就是有一點,像蝴蝶效應一樣,做了這麼一點點,你每天這麼努力地做這些工作,可是你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得到回報。」

結果,哥哥舅舅們都覺得,她有問題。

洄遊吧創辦人 黃紋綺:「舅舅們就覺得說就是,到底腦子是壞掉了嗎?明明就讀到國立大學,然後原本要出國讀書,我還記得那時候我舅舅跟我說,有誰想要聽我抓魚。」

第一線的漁民不相信做教育能成為商業模式,怎麼會有人想站在豔陽下體驗討海人生活,偏偏想了解的人還真不少。

洄遊吧創辦人 黃紋綺:「舉手跟我說速食店的麥香堡,對不對,來,什麼魚?鱈魚,真鱈還假鱈,假鱈,大朋友小朋友異口同聲,一定是假的這樣子,來,認識牠一下好不好,我們吃魚也認識牠一下

什麼魚,黃線狹鱈。」

黃紋綺的食魚課程目前已經舉辦超過200多場,參與民眾已經超過一萬多人。而這間料理教室的負責人就是參與者之一,認同黃紋綺的理念,邀請她到台北授課教學,瞬間額滿。

洄遊吧創辦人 黃紋綺:「都市人其實吃海鮮,可能認識的不外乎就是那些鮪魚,然後鮭魚,其實都是進口魚,然後或是,好,可能台灣的養殖魚,虱目魚、吳郭魚。可是其實周邊明明就有這麼多海洋資源,牠們其實也都很好吃,而且很新鮮,只是因為我們過去沒有那樣的機會去認識牠們。」

黃紋綺透過課程讓大小朋友學會認魚、選魚、處理魚,讓大家學會吃當季的洄游性魚種,幫助海洋永續。而漁村也因為這隻努力振翅的小蝴蝶,開始改變風向。

洄遊吧創辦人 黃紋綺:「現在在做的,在試的一個商業模式,可是如果我們今天可以成功,其他台灣其他的漁村,或是漁業,他們可能是永續海洋的,他們其實也可以做到,那我們其實優於其他地方

就是我們有非常豐富的,這些海洋的資源。所以其實它這邊其實是可以作為一個,亞洲或是亞太地區,它是一個,認識海洋資源的一個縮影。」

希望透過食魚教育,讓台灣成為漁業觀光的基地,發揚海洋文化,這樣的願景,也被企業基金會賞識,提供顧問與店面放置教材,讓超商也能成為食魚教育的場域。其實,企業若能投入地方產業的活化與創新,將能加快創生腳步。

前國發會副主委 曾旭正:「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故鄉對不對,那特別是戰後嬰兒潮那一代,在他比較已經有,有所成就,有所資源的時候,能夠鼓勵他們說,那你能不能認識一下你的故鄉,或者是來幫忙你的故鄉這樣,所以我們特別會推一個東西,叫做企業家投資故鄉。」

戰後嬰兒潮世代不僅能投資地方,正值退休年齡,是遷移鄉村養老的潛在人口,擁有豐富的資源與經驗,也能成為再就業人力,讓在地經濟產生正向循環,政府也必須要有實質作為。

基隆市長 林右昌:「過去大家會印象覺得基隆愛下雨,然後覺得濕濕冷冷,髒髒臭臭黑黑的,你現在來基隆跟三年多前來基隆,是完全不一樣,你會認不得這個是基隆。」

過去基隆港曾是世界第七大貨櫃港,國際大船帶來物流、錢流,基隆成為買舶來品重要據點,風光一時,然而在台灣加入WTO,台北港啟用營運後,基隆港總運量開始逐年衰退,變得冷冷清清,但現在的基隆港幾乎每天早上七點鐘都可以看到郵輪靠港,4000多人一起下船,出關的盛況,國際郵輪公司相中基隆港擁有鄰近日韓的地利之便,成為母港首選,去年基隆港郵輪旅客突破94萬人,成為亞洲第三大郵輪港。

基隆港務分公司總經理 劉詩宗:「我們發現另外一塊很大的對基隆在地經濟幫助,還有台灣經濟幫助最大的,是船員,光是這些船員在基隆的每年的消費,就十幾億。」

由於是母港操作,遊客約七八成都是台灣人,台灣人鮮少會在基隆留下過路財,但郵輪的物資補給與維修卻在基隆當地形成供應鏈,以公主郵輪為例,去年的在地採購金額就達到六億兩千萬台幣,在地業者也感受到郵輪帶來的新氣象。

基隆飯店業者 孫衍菁:「因為郵輪的客群愈來愈多,所以很多到基隆港坐郵輪的市場,我們叫fly cruise,搭飛機到台灣來,然後再去坐遊輪,這個生意,其實我們也有涵蓋到了。」

真的是受氣象影響,過往十月到三月受東北季風影響,溼冷的基隆,是超級觀光淡季,但現在幾乎天天有郵輪到港,飯店的住房率都可以維持近八成,郵輪產業正逐步地改變基隆。

基隆軍港打算在三年內完成西遷,再將貨櫃廠一起遷移,成為郵輪碼頭腹地後,原本只能停三艘郵輪的基隆港,將可望停到七艘,同時也改善硬體,運用e化迎接更多的旅客。

基隆市長 林右昌:「我們基隆市的一個發展的策略,就我們必須抓住,緊緊地抓住,這幾年的機會之窗,然後把我們的設施,還有都市環境,把它建構配套到位。那基隆應該就可以在未來的20年立於不敗之地。」

過去那個失業率最高,離婚率最高,自殺率最高,被稱為最不幸福城市的基隆,正在改頭換面,靠著郵輪邁向世界新航道,創生不是只有彩繪、咖啡、微旅行,而是彩繪、咖啡微旅行加上其它,這個其它,是你以前不知道的,習而不察的,這個習而不察有可能是被你一度判死刑的產業,或你是家鄉裡被埋沒的好東西,地方創生除了想像力,也要觀察力,更需要戰後嬰兒潮的企業家,衣錦榮歸,也要文青一隻隻的小蝴蝶,一起拍著翅膀,拍出溫暖微風,讓生機隨風,落腳台灣每個地方。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