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協定五週年 汪浩評習近平開支票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全球197個國家為了遏止全球暖化,在2015年簽署的巴黎氣候協定,今年邁向5週年,簽約國之一的美國雖然已經退出,不過各界還是持續關注碳排放的問題。中國的一帶一路是否造成燃煤發電大量增加,成為最大汙染源呢?請國際政治經濟專家汪浩來告訴大家。

主持人鄭朝文:「歡迎收看打開世界之門,汪浩時間。這個單元請到的是國際政治經濟專家汪浩博士。」汪浩:「大家好。」

主持人鄭朝文:「汪博士我們今天要談一談就是,有關巴黎氣候協定5週年了,美國和中國都有些進展。」汪浩:「是這個巴黎氣候協議簽署5週年,最近的話有兩個比較大的進展,一方面就是聯合國的簽署協議的國家在慶祝這件事情。那麼在這個會議上,習近平發表演講承諾,中國再次承諾,中國要在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達到高峰,然後此後就不斷下降,然後到2060年達到碳排放中和,這樣一個目標。」

汪浩:「其實他當然還提出了一些更細節的目標,這是一個方面,那另一方面當然大家知道,美國總統選舉以後,如果拜登能夠順利入主白宮的話,他已經任命了這個約翰凱利,以前歐巴馬政府的國務卿,擔任總統的氣候大使,說美國要重新回到巴黎氣候協議,這樣一個狀況。當然這個美國參議院,能不能批准這個還不是很確定,但是至少拜登是有這樣的表態。」

汪浩:「但是比較重要的,大家關心的是,中國的這個態度和中國的這個決心,為什麼呢?因為實際上,現在全世界的氣溫上升,現在這個巴黎協議主要是想要控制,全球的氣溫上升不要超過攝氏2度,特別是在2030年以前能夠把它控制住,然後逐漸的氣溫能夠下降,這樣一個狀況。那麼這裡面最關鍵的,實際上是中國為什麼呢?因為全世界的碳排放,二氧化碳排放最大的國家是中國,中國在全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現在2020年佔了28多%,將近30%,而中國的GDP是全世界的17%,這樣一個情況。」

汪浩:「但是美國是世界上第二大國家,美國的GDP佔了世界上將近21%,可是碳排放只佔了15%。也就是說中國雖然是世界上GDP第二大國家17%,可是他的碳排放佔了世界上將近30%。而且中國是表示,他的碳排放量還會逐年增加,一直到2030年。美國過去5年是逐年下降的,到2030年的話一般預期中國的碳排放,全世界有可能佔到40%。因為現在,歐洲、美國、日本的碳排放都在逐年下降,這樣一個情況。」

汪浩:「另外一個大家比較關心的數字,這就是人均碳排放量,那這個現在中國的人均碳排放量,已經跟歐盟和日本差不多了,但是中國的人均GDP只有日本和歐盟的4分之1左右。也就是說中國一個人均GDP相對比較低的國家,可是它碳排放的量是非常之多,那為什麼這個狀況呢?是因為中國的整個能源的最大宗用的是煤炭,中國大規模的用煤炭,中國用煤炭發電和使用煤炭的量,是全世界其他國家加起來總和還多。而且不光中國本地大量用煤炭,中國搞一帶一路,到全世界幫其他國家建煤炭發電廠,所以就造成了這個煤炭的使用量這幾年一直不斷地上升。」

汪浩:「即使在2015年,中國簽了巴黎氣候協議以後,煤炭的使用量和中國的二化碳排放,過去5年也是不斷增加。而且習近平說,今後十年還是要不斷增加,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到2030年,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最終到最高點,到底會達到多少?那目前為止,全世界預計到2030年碳排放,按照現在的發展趨勢,可能達到600億噸的二氧化碳當量,可是如果要把氣溫控制在只上升2度的情況,你的排量只能不超過400億噸當量二氧化碳當量,那這個實際上差距很大。所以這方面實際上,全球暖化和環境的壓力是非常之大的,那這個方面實際上,大家都認為中國雖然說表了態他要加大,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力度,但是他實際上做得還是不夠的。」

主持人鄭朝文:「而且剛剛老師提到說,中國除了承諾在2030年排放到頂以外,他的另外一個承諾是2060年說,要碳排放中和,這個老師說定義非常模糊是吧?」

汪浩:「對,這個問題大家實際上,我有看很多國際專家媒體評論,大家實際上對這個問題,什麼叫碳排放中和不是很清楚。而且2060年這又是一個跟本來巴黎氣候協議的,大家普遍的聯合國標準是2050年,又不太一樣,又晚了10年。而且離現在40年,中共的這個承諾到底是能不能遵守,實際上大家是沒信心的,畢竟中國對香港一國兩制的承諾 50年不變,可是過了22年就已經變調了,所以大家對中共的這麼長時期的承諾,一直不是很有信心。」

汪浩:「那最大的關鍵還是中共現在對於中國的環保的情況,他們這幾年確實也有加大了綠能的開發,他們要減少煤炭發電的占比,增加綠能占比,大概目標是達到中國整個能源的25%,但是現在還有一些距離。」

主持人鄭朝文:「對因為就他們的產業結構還有那些能源來源的結構,其實真的是短期內無法一蹴而幾的,至於2060那個真的是太遠了,我們就先把它放在一邊參考就好。謝謝老師給我們的分析。」汪浩:「謝謝大家。」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