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欽 羅益民 報導 / 高雄市
衛生署日前公布了鯊魚、旗魚和鮪魚、油魚,這四種遠洋魚類的含汞量超過標準之後,立刻引起了消費者震驚,這四種魚類的價格也一下子下跌了兩成,讓漁民叫苦連天,不過消費者之所以會有這麼強烈的反應,主要是因為汞是一種蓄積性,不容易排出體外的重金屬,消費者為了自己的安全,當然不得不特別小心,不過這四種魚類含汞的情形,到底有多嚴重呢?我國的檢驗標準是不是真的比美國、日本還要嚴格,衛生署的檢驗夠不夠嚴謹呢?
我們的食物又傳含毒事件,三月十四日衛生署公布了一份,遠洋漁類含汞的檢驗報告,談到油魚、鯊油、旗魚和鮪魚等四種魚類,含汞量超過標準的0.5個PPM,就像歷次的食物含毒事件一樣,消息一發佈出來,馬上引起消費者的一陣恐慌,和相關業者的一片抗議聲浪,難道廣大的農漁牧生產者,和更龐大的消費民眾,永遠處在利益的對立嗎?而同樣屬於政府機關的衛生檢驗單位和漁政單位,在職能上一定要相抗衡嗎?由於這一類的衝突一再地發生,我們不妨拿這個案例做一次深入的解剖,在各方面的意見表達之後,或許可以窺探事實的真象,並且尋求解決之道。
三月二十一日,採訪小組來到高雄前鎮漁港,進行實地採訪,這一艘剛剛從遠洋回來的漁船,正在進行卸貨的工作,而這一次捕撈的魚貨,正好是引起含汞疑慮的鯊魚和少量的鮪魚、旗魚和油魚,因為搬運和交易聚集而來的工人,漁商和船主在面對記者的訪問時,一個個激動地訴說著最近漁業的苦境。一樣在這一次含汞風波裡,受到波及的鮪魚公會總幹事,把漁民的心聲總結地很清楚。
要求明確公布有疑問的漁區和魚種,可以縮小漁民損失的範圍,因此要求檢驗報告更加細膩周詳,應該是合理的要求,但是這兩點要求真的可行嗎?
由於這一次檢出含汞過量的魚類,都來自遠洋,漁業界最基本的反應是,一樣在公海捕撈的魚,為什麼別人捕的魚沒問題,而我們捕的就有問題呢?因此這一份報告也引發了檢驗標準的爭論。
由於遠洋漁類來自開放性的公海,捕來以後又大部分銷往美日等國,所以我們的檢驗標準確實有必要參考,其他國家的標準,根據衛生署報告,我們的標準和大部份的國家一樣,都是0.5個P.P.M,但是像義大利、德國、瑞典和美國等先進國家,都訂的比較寬鬆,而唯一比我們嚴格的日本,卻把遠洋捕撈的大型漁類,像鮪魚、旗魚等排除在外。
衛生署所訂的含汞標準是不是太高了,對消費者來說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你到底吃了多少量進去。
20公克有多少呢?以生魚片為例,一人份的旗魚或鮪魚生魚片,大概有200公克,如果含汞量限定在1個P.P.M,一個禮拜只能吃140公克,也就是一客不到的鮪魚或旗魚生魚片,如果含汞量限定在0.5P.P.M,一個禮拜就可以吃到280公克,所以取中間標準,大約是一個禮拜一份生魚片為準,但這是指旗魚或鮪魚生魚片,才有這個限制,此外衛生署也針對超量含汞的四種魚類,設計出每一種魚,每週的安全食量,分別是:油魚200公克、鯊魚100公克、旗魚和鮪魚400公克。
如果你是一般的飲食者,大可不必對這一次的檢驗報告發生恐慌,因為以鮪魚為例,根據漁政單位的統計,國人每年消耗鮪魚總量是三萬公噸,平均每人每個禮拜,只消耗30公克不到的鮪魚,離安全的400公克差了十幾倍,除非你是特別的偏食者,否則衛生署這一分檢驗報告,只是一份衛生報告,不值得我們心生慌恐。
綜觀這一次的遠洋魚類含汞事件,漁政單位和漁民要求一份更詳細、更公平的檢驗報告,值得未來衛生檢驗單位反省和參考,因為一個數字的公布,可以影響到整個產業的前途,豈可不慎,但是這一次衛生署的檢驗報告,在採訪小組多方求證之下,發覺檢驗數據並無不妥,其中的建議攝取量,也有積極而具體的教育作用,只是在整個事件中,使我們覺得國人的健康觀念和消費智慧,仍然有待加強,我們希望衛生單位今後繼續加強把關的工作,多檢驗多報告,而國人也要以健全的心態,去面對這些檢驗報告,不必動輒惶恐不安,我們才能擁有一個既健全又健康的消費市場,享受健康人生。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