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敏 林勳裕 報導 / 台北市
近年來,由於國內一些政界名人提倡以坐禪來修身養性,一時間使得學佛、坐禪蔚為風氣,國防部長陳履安之子陳宇廷落髮入佛門,更是轟動一時的新聞,到底學佛、參禪和打坐,能夠悟出什麼樣的道理?而現今社會追逐名利的風氣下,出家皈依和在家坐禪有什麼不同的領會?
從昔日意氣風發的街頭小霸王林正杰、黑道聞人陳啟禮,到名門之後陳宇廷,他們在皈依向佛,甚至落髮出家的同時,都不禁有很深的感慨,言語中不約而同的透露著今是昨非的禪機,一般人似乎不能體會,這些公眾人物所領悟到的,但是近年來從市井小民到工商業者,甚至達官貴人,紛紛湧入各地禪院、精舍坐禪,學佛的情形來看,禪門已經不是過去一般人想像中,消極逃避現實的避難所了。
星期天早上來自四面八方,各行各業的男女老少,放下塵囂中忙碌浮動的心緒,端身正坐在萬里靈泉寺的禪房裡,坐禪的第一課就是靜坐,左手掌在下,右掌在上,兩隻大拇指微微相接,結合成「金剛定印」,手臂自然下垂,放在盤成雙跏趺的兩腿上面,放鬆心情,收起下顎,閉住雙唇,舌尖輕輕點住上齒齦,眼睛半合成為一眼,避免妄想和昏沈。開始靜坐以後,靈泉寺住持惟覺法師,通常會以數息觀參話頭,和所謂中道實相觀三個法門,來引領信眾坐禪。
簡單的說數息法就是在呼吸的時候,專心默數一到十,但是必須把握只數吸氣,或者只數呼氣的原則,所數的數字必須綿綿密密,清楚明白,然後就是參話頭,心中默念佛號,全神貫注探究佛號從那裡來,運用到現實生活中,就是要使心裡所想的和口中所說的完全一致,不能口是心非,而根據佛經所說眾生皆有佛性,佛性就在每個人的心中,就因為世俗中的物慾妄想,使得每個人的心被遮蔽起來,使每個人忘記心中的真、善、美,因此坐禪的目的就是在明心見性,能夠明心見性就會開啟善念,起了善念之後,在面對人、事、物的時候,就可以袪除美醜、利害、苦樂、是非、患得患失的障礙,顯現出不憂不懼的智慧,也就是所謂中道實相的境界。
但是禪宗所說的坐禪,只是成千上萬參禪方法中的一種,坐禪的時候除了禁欲、禁語寧靜致遠之外,也可以讓坐禪的人行香,跑香,達到靜中養成動中磨煉的效果,而在動靜之間,只要心隨身形則無處不禪。
雖然有所謂行走坐臥皆是禪,但是不悟本心,則學法無益,目前許多人將坐禪、學禪視為時髦的東西,於是有許多精舍、禪堂,將坐禪、打禪,渲染成賦有神秘色彩,甚至可以治病的玄學技藝,脫離「禪」修心養性的真正目的。
針對一般人而言,平心靜氣處理問題,或許是坐禪最大的功用,因為從坐禪中可以讓現代人,在社會趨向功利與追逐物欲的今天,平和的待人接物,使人際關係更和諧而有秩序,不過從宗教或哲學的角度來看,禪有更高的境界,有更高的知見。
而不論是修心養性,或是探究真相,自古以來懂禪的人並不多,除了在坐禪中沒有增長智慧之外,沒有遵守戒律,可能也是另一個原因。
梵唄誦經聲中,不論富商巨賈,販夫走卒,在禪的世界裡大家一律平等,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在俗世中所尋求的功名利祿,或許有所不同,但是經常會體驗到人生無常,世事難料,所以惟有方寸之間的寧靜,安祥和樂的社會,才是芸芸眾生所共同尋找的淨土。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