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癌症末期

胡淑裕 蕭若華 報導  / 台北市

  當醫生宣布一位病人不幸得到癌症時,對病患和家屬來說都是非常殘酷的打擊,後續治療的痛苦,甚至於面對死亡的恐懼,都令一般人難以承受。四年前我國引進了,所謂的安寧照顧,或是叫做善終照顧,對於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病人,給予特殊的治療,尤其是用各種的方法,減輕他的痛苦,不過有許多人對於善終照顧持著不同的看法,認為固然是非常人道,但是在治療上太過消極,甚至於妨礙了醫學上的一些突破發展。但是對於那些肯於面對癌症、面對死亡的病人來說,卻覺得善終照顧可以讓他們活的更有品質、更有尊嚴,甚至在心情平靜的狀態下,反而可以延緩病情的惡化。到底善終照顧或者說是安寧照顧,是什麼樣的情形呢?

  楊友華是馬偕醫院腫瘤科的主治大夫,每天面對癌症病人在治療過程中,所遭受的痛苦,他始終問自己這樣的痛苦是不是必要,他所受的醫生教育告訴他,要用盡各種治療方法,即使是實驗當中的,也要想辦法戰勝疾病,但是面對病人,尤其是末期癌症病人在治療時的痛苦,他動搖了。這樣確切的體悟,是楊友華醫師三年前來到安寧病房,接觸到善終照顧,對病人以身心靈一體的照顧方式,以減輕疼痛為主的醫療方式後,而更加肯定,他原先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想法。

  提到安寧病房的善終照顧,總讓人聯想到是送去等死,是對病人放棄了,其實真正深一層去了解安寧病房,目前之所以一床難求,是因為安寧病房以病人,以病人的家庭為主體的照顧方式,對末期癌症病人有更大的幫助。癌症末期時,病人會有各種痛苦,這也導致癌症病人自殺比例相當高。在擔任護士期間曾經經歷過,八位癌症病人自殺的趙可式,就因此發憤到美國學了六年疼痛控制的方法,帶回國內,成為各大醫院安寧病房照顧病人的法寶。趙博士教導護理人員以指壓、按摩,以服藥來減輕病人的疼痛,嚴重一點的病人還可以用一種自己控制的止痛器,來減輕身體上的疼痛,這是善終照顧對病人,在身體上最主要的治療方法。很多人以為,安寧病房是進了院就出不了院,其實在安寧病房進進出出的病人也不少,像這個病人一年前出院,幾天前因為喘的厲害才又住進來。

  當醫生宣布造成身體不適的罪魁禍首是癌症時,死亡的陰影就開始籠罩,這時除了身體不舒服,心理的因素往往是如何跨越人生,這個最大難題的決定因素,三年前罹患胃癌的蘇媽媽,在生病時,感受到家人的支持和鼓勵,無所畏懼的面對死亡,現在反而因為生病時對生命的體悟,善用每一個生命中的日子,生活的更快樂更有意義。出院後她在全台灣北中南三地各大醫院當義工,以過來人身分鼓勵病人,對病人有很大的振奮作用,有的病人還會期待蘇媽媽下次來醫院的日子。

  國外著名的存在主義治療大師亞倫姆,在他的「存在主義心理治療」一書中,詳細描述他所觀察到的現象,他說當癌症患者能面對死亡時,內在心靈世界會積極正向轉變,這些患者甚至連平常不易治癒的恐懼症、人際障礙也都神奇的康復了,這樣的例子在安寧病房,以及各大醫院癌症病房也有個案,蘇媽媽本人就是最好的例子,因此安寧病房對病人的照顧,「心理輔導」是相當重要的工作,每個護士都要深入了解病人情緒的變化,並且了解這些面對死亡的病人,是帶著自己的個性、家庭和一輩子的恩恩怨怨來的,要能接受及面對過去的一切總總,對死亡有積極的體認,心理上才能平靜平安。

  末期癌症病人常常會有反常的情緒反應,這些都有生心理的因素存在,了解背後的因素,化解病人心結,是臨終照顧最大的挑戰,因此經常和家屬討論,護理人員也定期交換意見,這是在其他病房少見的。張玉玲是自願加入臨終照顧行列的,其他像安寧病房的護理人員,也大多是自願擔負起這個費心又傷神的工作,這裡雖然經常必須面對病人的死亡,但這裡卻也是最溫馨的病房。

  蘇媽媽說,坦然面對癌症以後,她的人生變得更有意義,她更不怕死亡了,找到了能減輕病人疼痛,從事善終照顧的醫師和護理人員,他們因為終於不再只是個醫療科技工具,而更肯定自己的努力,是多以病人做試驗突破醫療技術重要,還是身心靈整體照顧重要,站在不同觀點還有爭議,但是對許多末期癌症的病人來說,他們選擇了後者,也獲得了身心靈的平安。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