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的希望工程

劉英欽 杜廣奎 報導  / 台東縣

  在立法院有一個別開生面的布農族文教基金會成立典禮,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和文建會主委鄭淑敏都前來關心與支持,基金會負責人白光勝是充滿傳奇色彩的布農族殘障牧師,在部落裡長期從事教育的工作,因而被稱為布農的希望工程師,最近他更希望與布農文教基金會來推動整個部落的重建工作。

  十年前,在台東延平鄉桃源部落,土生土長的布農族青年白光勝,剛剛從台南神學院畢業,這一位年輕的牧師,滿懷欣喜地回到自己的故鄉,準備以知識分子的崇高理想,和神職人員的滿腔熱忱奉獻給自己的部落。同樣畢業於台南神學院的李麗雪,嫁給白光勝之後,也跟著他一起來到桃源部落。

  為了解決布農族的教育問題,白光勝發願要蓋一座像樣的教會,以這個教會做為教育的根據地,在他的辛苦奔波之下,一座四層樓的教會終於聳立在桃源部落,布農族的教育工程也從這裡開始萌芽。

  白光勝雖然竭盡所能地,拉拔部落的孩子努力向學,力爭上游,但是山地部落就像大部分的農村社區一樣,擋不住青壯人口外流,和社區凋零的命運。有些外出工作的年輕人,在平地和都會區從事底層的工作,經常因為適應的問題,帶著身心的傷殘逃回部落,更增加部落淒涼的景況,這種情形使白光勝領悟,部落的重建不只是單純的教育工程,為了全面性地解決山地部落的問題。

  兩年前,記者來到桃源部落採訪時,他已經構思了一套完整的部落重建計劃。兩年後,當記者再度來到桃源部落時,白光勝心中的部落村草圖,已經蛻變成為一座布農部落屋的雛型,在他父親所捐獻的兩甲土地上,蓋起了一間間具有原始風味的客房、工藝工作室、殘障庇護工廠和布農舞台。

  布農部落屋是白光勝心中的烏托邦,他想要把原住民經濟的問題和文化問題,在部落屋裡一併解決,第一步工作就是延納一批老人和殘障者,在工藝工作室裡,從事傳統的手工藝製造,這些手工藝都是就地取材,所以特別具有部落風味,比如這些木桃葉晒乾之後,可以編成草蓆,這些黃麻經過了去皮晒乾之後,可以捲成一條條的細線,這些細線是很多編織物的主要材料,而編織藝術也是布農族婦女的拿手絕活,不但圖案優美,而且質地緊密。

  白光勝的構想是想利用這些傳統的文化商品來創造利潤,自力更生,這樣的構想已經從模型石板屋獲得了成功的範例,這些利用板頁岩的細片疊砌而成的模型,古樸拙趣,手工精巧,相當富有原住民藝術的原始風味,深受一般民眾的喜愛,石板屋的設計人是多才多藝的布農藝術家林獻成,他特別擅長於就地取材,創造各種原始風味的藝術品。

  不論是靜態的文化商品,或是動態的八部和音、傳統歌舞,都是布農部落屋尋求自立自足的運作方式,他們歡迎平地的朋友,來這裡分享和交流,但是也希望來訪者,多準備一份尊重和關懷的心理。

  清晨,寂靜的田野上,但聞遠處的桃源村雞犬相聞,桃源部落就座落在雲靄裊繞的群山環抱之中,有如與世隔絕,名符其實的世外桃源,這裡不但是布農族人,世世代代的美麗家園,也是白光勝牧師,實現重建布農部落的理想國。如今,他的夢想已經在小小的布農部落屋裡著床,未來更要進一步,在這一片八十公頃的廣大田野上成長茁壯。

  除了附近觀光資源的開發之外,白光勝以獨到的眼光,希望族人把這一塊八十公頃的土地,開發成為更富經濟價值的農業專業區。為了重建原住民部落,二月十七日,白光勝成立了台灣第一個原住民文教基金會,希望藉由基金會的成立,結合社會上關懷的力量和資源,使台灣原住民逐步走上自立自足的坦途,白光勝以一個布農族的殘障青年,蓽路襤褸地走出一條自主的道路,希望有心的朋友,也能夠陪伴他一起走下去。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