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3/04 19:10

從「阿婆」到「UP」的時代 兩球向中間看齊

從「阿婆」到「UP」的時代 兩球向中間看齊 | 華視新聞

記者/王品棻  / 桃園市

許多女性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卸下所有的妝容,兩手往後一勾,解放胸前的束縛,但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女性開始喜歡藉由內衣來武裝自己,展現出美麗的一面?擁有二十年資歷的內衣設計師劉芳娥從女性內衣的演進史,點出現代女性推崇性感、豐滿的訴求,而內衣早已不離三要:「要側推」、「要集中」和「要托高」。

女性胸部「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時代來臨,逼得小胸部美眉只能穿起內衣拼命擠,側邊肉肉通通擠進來還不夠,水餃再墊兩顆,輕輕一撥,胸部馬上三級跳;但傳統女性可沒這麼辛苦,集中、托高都不用,全部包起來就好。

1940年,台灣婦女的內衣還未成衣化,想要擁有一套內衣,必須自行前往訂做店製作,除了女性對身材的概念仍然十分保守、羞澀之外,製版技術也不發達,所有內衣都是勉強利用車縫技術,將棉布一圈一圈縫製成胸部的形狀,外觀有稜有角,實際上也不太符合胸型,被戲謔為真實版「木蘭飛彈」。

●棉平織布的內衣沒有彈性,形狀也不夠渾圓,頂多在下罩杯多車一層布,加強密實度,提升支撐乳房的功能。

●八個鈕扣和扣盼,透露了1940年代,內衣沒有背勾的秘密。

1969年,黛安芬在台灣設廠,成為第一個外資在台行銷製造的專業內衣公司,台灣婦女找到挑選內衣的管道,隔年華歌爾也登陸,將女性內衣市場推入品牌競爭的時代,讓女性對身體的認同再度跨入另一個里程碑,而胸罩的形狀雖已經大致定型成現在的模樣,但女性對內衣的要求仍以包覆性為主,胸前風光可不輕易見人。

追求纖細身材 胸部可不能跟著縮水

1962年,瑪麗蓮夢露香消玉殞,豐腴型美女在幾年內失寵,身材纖細的崔姬成為60年代到70年代的時尚標籤,更是女性爭相模倣的對象。當時台灣社會不如現今富足,女性的胸部多半都走「小巧」路線,但流行趨勢卻又逼著婦女穿上合身、服貼的外衣,「增量」的概念便首次出現在內衣史上。

另一方面,在內衣的剪裁上也打破過去剪接布料和重組的型態,華歌爾無縫內衣的出現讓公司的銷售量一路狂飆,也因為台灣外衣愈做愈露、愈薄,這種「一體成型」、「不露出車縫線」的內衣,持續狂燒三十多年,一直到現在市場上仍然搶手。

●無縫內衣(右)標榜「一體成型」,強調不露出車縫線。

除了增量的需求出現之外,從廣告上也可看出台灣人的兩性觀。1979年台灣首次出現前扣內衣,當紅女星陸一嬋拍攝的內衣廣告震撼了內衣市場,從「面向他、背向他前後皆美…」的廣告台詞嗅出台灣兩性關係的變化,當廣告在電視上大力播送,暗示著親密夥伴可以從正面、背面幫女性解開內衣,突顯社會開始讓男女情事浮上檯面,接受有公開討論的空間。

●陸一嬋開啟女星內衣代言風潮。

而另一個女性審美觀的關鍵,則是1998年華歌爾的「UP、UP胸罩」廣告,讓「ㄍㄢ ㄅㄚ ㄉㄟ,Up」的歌曲在大街小巷流傳,驗證單純的「增量」已經無法滿足女性,集中和托高的迷思已經深深烙印在每個人的心中,罩杯升級更是女人追求的目標;隨著內衣不斷推陳出新,內衣的支撐效果逐漸養大女性胃口,在2000年達到頂峰。

劉芳娥表示,1999年內衣設計陷入瓶頸,「側推、集中、托高」已經成為內衣的必備機能,在重大壓力下,她觀察到當時的外衣非常流行露背、細肩帶和小可愛,內衣露出很不雅觀。因此,她獨排眾議推出可替換肩帶的內衣,一開始大家都不看好,但產品推出後卻銷售一空,逼得工廠趕緊追加十倍的量,而光是肩帶就創下當年度八千萬的業績,而內衣首次「外衣化」,也引領同業發展替換肩帶的風潮,開啟台灣內衣市場的新紀元。

●華歌爾變肩胸罩推出,買一件內衣,附送兩條肩帶,成為市場熱門商品。

大方把內衣露出來,老一輩的阿嬤可能會罵「未見笑」(不覺害羞),但看在年輕人眼裡,卻是流行的標誌。2007年起,愈來愈多女性開始注重身材的保養,年齡層也降到20多歲的大學生,塑身商品擺脫俗氣的刻板印象,時尚性感的豹紋、格紋內衣更是成功打入年輕人市場。

從內衣發展史的角度去窺視女性對身材審美觀上的改變,不難發現全部朝著性感、豐胸、美觀的方向前進,設計內衣二十多年的劉芳娥,一雙妙手解救過不少女性的胸部,但回頭審視這樣的社會風氣,她還是認為,身為一個聰明的女性,更重要的是學會透過挑選合適的自己內衣,來提升自己的美麗,而非被流行牽著鼻子走。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