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10 23:00

高屏溪 消失生命之河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面對極端的氣候,人類該如何自處,其實唯有跟自然共生這才是王道,台灣現在是梅雨季節,緊接著颱風季節也要來臨了,就在去年八八風災之後,南部高屏溪的風貌徹底被改變了,原本是青翠的山林像是被人用鋒利的刀面刮過一樣,露出了淺淺的植被,高屏溪下游的民眾正面臨著迫切的危機,天下雜誌從1996年開始記錄高屏溪垃圾堆積還有砂石盜採,以及養豬排洩的現象,在五年之前,透過政府跟民間的力量,高屏溪脫胎換骨了,垃圾變成了公園,不過就在去年的這場風災,讓大河之歌又完全變了調,破碎的岩層還有脆弱的地質,以及不斷的開路,甚至大量的開墾,一味地追求經濟的成長,國土就必須付出慘痛的代價,繼續要透過高屏溪這條「消失的生命之河」,帶您從十五年的時間縱軸再次來檢視台灣國土規劃政策,要重新來省思人類面對大自然應該所具備的是什麼樣的態度。

  八八水災之後,高屏溪徹底變貌,一夜之間,原本青翠的山林像被人用鋒利的刀面削掉了大半,露出淺淺的植被,大量沖刷下來的泥沙土石,讓高屏溪中上游的河道劇烈抬升了十到三十公尺,最高竟有十層樓高,中南部災區的泥沙量相當於六百五十座台北的101大樓,即使每天開五千輛砂石車來回運送,一年都還運送不完,而高屏溪的下游開始「沙漠化」,只要起風就不斷揚塵,就像走在沙漠之中令人難受,高屏溪真的變了,原來的高屏溪已經消失了,那新的高屏溪還沒有真正的形成,整個河道都被土石掩埋到失去了它那條寬廣的道路,現在的水都變來變去,有些本來是在這邊,跑掉了、沒有了、乾掉了,清麗的水流不再,翠綠的山林消失,高屏溪的容貌變得令人難以想像,其實高屏溪一直在變,從1996年起,天下雜誌就開始用影像記錄高屏溪的容貌。

  今年是第三次拍攝,十五年前的高屏溪骯髒惡臭,隨處看得到垃圾堆積、砂石盜採和畜牧汙染,我們大聲呼籲改善,那些一包一包的,你們注意看,裡面不是死豬就是死雞,以及這些一包一包的,可能有的是垃圾,下面這邊的水就是上游的養豬戶,還有家庭汙水,統統往這裡來,兩岸的人民把在土地上所拿到的利益都變成自己的,把自己最骯髒、最無用的東西,把它流到河流裡面,所以我們非常憂慮就是說,當有一天這條河流死亡的時候,我想,我們可能也不能在這邊生存了。五年前在政府和社區的努力下,高屏溪脫胎換骨,有了新的風貌,大家都覺得這邊很漂亮,我們做起來就越做越有成就感,不但垃圾場變成了公園,水流再生了小魚,人與河流的關係也更親近了,河流的生命回來了,回到我們的土地上,河川生命的改變是不是造成我們兩岸高屏平原人民內心裡面的改變,所謂改變就是說,對天賜給我們的這個河川,是不是又賦予一個尊重、敬愛,而且感恩,可是所有人為的努力,卻在一夕之間都付諸流水。  

  面對這條掌握高屏地區二百六十萬人的生命之河,到底我們做錯了什麼,從來沒有看過這次的土質變得那麼鬆,好像攪過的那種土質一樣,高屏溪的變貌突顯出一個我們不得不正視的事實,那就是台灣其實很脆弱,大家認為說災變得非常地厲害,所以雨量下得太大才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但是我們必須要了解說,台灣本身是地球上非常年輕的,一個新生的土地,既然新生年輕的話,就表示它非常脆弱,堰塞湖往下敲,礫石夾在,浮在泥巴裡面就是泥流,很多人大概都知道,我們的岩質破碎,每次地震都代表岩石有破,台灣其實應該是潛伏的地殼,碎得一塌糊塗,你如果說你抬升速率很慢那也就算了,可是問題是,台灣又有一個很糟糕的情況就是,抬得很快,結果就是碎的東西源源不絕就抬上來,那抬上來就崩掉,崩掉再抬,抬了再崩,這個侵蝕作用,山崩土石流,一直都在進行。

  原來我們沒有清楚認識到,台灣的地質有多脆弱、多變,因為地震多,地質脆弱又不穩定,台灣河川的淤積量是世界第一,河水的濁度還是黃河的三倍,面對這片脆弱的大地,我們做了什麼,過去我們都不知道,就認為說,它這個竹子可以當作蓋房屋用的材料,所以大家都把竹子推廣起來,但是沒有想到,它這個也不是保護土地的植物,砍伐原始林,改種抓地力不強的竹子,對這片脆弱的土地很傷,它這個根,我們看起來都是很淺,假如這個土一垮下來的時候,底下就變成真空,一下雨的時候,裡面的土都流走的時候,整個山的竹子都滑落下來,另外,在脆弱的地上挖山洞,越域引水,也充滿爭議,這個政策要打通,玉山和阿里山山脈把高屏溪上游的水引到曾文水庫,希望每天可以提供六十萬噸的水給大高雄發展用,結果八八水災中,施工附近的村落都是傷亡最重的區域。

  他們施工之後,不到兩個禮拜,我們的少年溪野溪溫泉就乾涸了,整個上面的水文都破壞了,整座山整個台灣就跟我們人體是一樣,它是一個地底下的水脈,就像人體的血管,它是四通八達的,你把它切斷的時候,它沒有出路的時候,它自己一定會找出路,那一找出路是原本不是水路的地方,它只要有水出來,那可能整座山就會垮了,脆弱的土地加上錯誤的人為對待,河流怎麼能不發怒,這條消失中的生命之河,未來在極端氣候的影響下,還經得起多少「人定勝天」的開發思維,如果再下雨就都完了,這個都是沙,沒有石頭。

  八八水災的浩劫,讓許多人在幾十年所累積的一切瞬間化為烏有,希望吸引大量觀光客的溫泉區就是一例,我們在這邊已經投入二十幾年了,大概投資差不多將近十億台幣,上面還有種了一萬多棵的蘭花,本來我們這邊是一個非常安全的地方,結果那一次大水來,積了四十多公尺以上,所以整個寶來都淹沒了,這裡真的很安全嗎,還能繼續花大錢投資建旅館嗎,眼看四、五月的梅雨汛期一天天的到來,高屏溪下一波的危機也在節節逼近。六、七、八月的話,水一定會從我這邊沖過來,我們看就很害怕了,我這個房子不能留給我的孩子了,因為以後還是有一天,還是會被沖。地方政府大張旗鼓所做的工程,五月就要面臨嚴峻的考驗,沿路勉強搭建的河床便道,可能一下雨就會毀掉,交通又要中斷,到底,這類搶災救險的急就章怎麼做才會有效。

  我老家在這裡,我爸爸、媽媽、阿嬤還有小弟都住在這裡,在小林村對岸,漂流木的殘餘截塊散滿各地,原來清理漂流木的廠商,只帶走有價值的木心,留下一地沒用的木塊,好的標一標,剩下的沒人要,這怎麼辦,就要罵政府啊,這個沒清走,好的被標走,剩下的也是流到出海口積著,所以他們要拿就要全部拿走,當下一場暴雨來臨,不只這些木塊,災區的坡面上還有八億立方公尺的土石將全部被沖刷下來,行政院雖然已經下令,高屏溪要在雨季之前,清理一千四百萬立方公尺的土石,但它還不到崩塌量的百分之一,而災後的重建經費高達一千多億元,也可能因為下一場暴雨完全泡湯。

  我們的地質條件是可以說是非常不好的,我們的降雨量又是全世界排名在前面的,那我們怎麼樣子去把這些事情納在我們整個規劃來思考,面對大自然的力量,人的力量微不足道,事實上我們看到的是,整個環境都在變,你必須要適應這個環境變遷,這麼大的一個這種地形改變,你根本不可能去對抗它,你不如是順著它。看河的消失,聽河的無語,面對大自然的改變,我們更要學習謙卑,承受和八八水災一樣劇烈的暴雨,屏東縣春日鄉的力里溪滿是原始林的河谷兩側山坡,卻幾乎沒有受到大損傷,這是屏東縣政府最新發現的紫斑蝶保育地,裡面的一磚一瓦都是由五十五歲的江明山和父親完成的。從2007年,屏東縣就開始跟大自然和好,縣府自籌經費,以「限制伐採」的政策取代過去的造林,用每公頃兩萬到六萬元的補貼,鼓勵原住民保留樹木十年,避免原始林被砍伐,也因此保護了兩側的坡地。

我們投入了三年的經費跟人力,鼓勵大家把林木留下來,大概留下的林木將近三百公頃,大家把整個山林把它當成不僅僅是他自己的個人的私有財,他可以認同說,山上的水土保持的重要性,配合政府把林木把留下來,我想這個是最重要的一個收穫。翩翩的紫斑蝶群,飛舞在紮實的千年原始林地中,看到蝴蝶好像是看到我們的男女朋友這樣,屏東縣府還地於林的先進做法,也讓原住民找回與山林共處的新典範,我們要從這個認識裡面去反省,然後去面對這條河流,面對我們整個的高山林,還有我們的土地。

荷蘭,這個最擅長「與海爭地」的國家,在氣候變遷的衝擊下,已經開始改變做法,天下雜誌採訪團隊遠到荷蘭,詳實記錄他們與水共生的新思維,他們提出「還地於河」的觀念,把農地空出來,預留作為洪氾時的河道,把土地真正還給河流,另外,他們還打造能跟著水平面上升的「漂浮屋」,來因應都市空間不足,以及海平面升高的問題,只要遇到十五年一次的春季融雪,或是夏季驟雨引發的大洪水,這些屋子就會浮起來,荷蘭人「跟暴雨、缺水共生」的治水方式,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政府學習的新典範。十五年來,三度「看河」,我們學會了謙卑,您,看到了什麼。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