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21 23:00

社會良心 艋舺愛愛寮

洪維健 許中熹 報導  / 台北市

  台北艋舺開發的很早,因為漢原混居、住民繁多,自古以來就有嚴重的衛生問題,龍山寺雖然是政教中心,可是附近龍蛇雜處,居住環境髒亂。一九二一年,台灣總督府通令全台各地進行貧民調查,在總督府擔任公職,當時才二十二歲的青年才俊,他的名字叫施乾,奉派調查艋舺地區的貧民,從此開啟他對乞丐社會的了解,也改變他的一生。

  八十多年前,施乾就在艋舺成立「愛愛寮」收容所,專門照顧救助乞丐們,直到一九四四年逝世之後,再由日籍妻子清水照子,承續先生未完成的志業,直到二○○一年夫人也去世。當年收容乞丐的「愛愛寮」,如今轉型成照護老人的「愛愛院」,施乾伉儷的人道精神,留給艋舺人永遠的感動。

  台北萬華艋舺龍山寺,今年擴大慶祝立廟兩百七十周年,就這個年分來看,艋舺開發顯然更早於兩百七十年。根據文書登錄正式記載,泉州移民,早在康熙年間西元一七○九年就來到這裡開墾,所以艋舺已經三百年大壽了,堪稱整個台北地區,最早開發的元老社區。

  這種傳統社區除了來往商旅,其實最多的就是無依無靠的乞丐。日治時期一九二二年之後,在艋舺成立的「愛愛寮」,就是一處私人成立的乞丐收容救濟場所。

  施乾出生於淡水,二十出頭就在總督府工商課擔任技師,是當時少數的台籍菁英,因為任務指派,負責調查艋舺的乞丐分布。因此深入了解低層社會,決心投入社會救濟事業,他變賣家產,在乞丐聚集的綠町,也就是今天的萬華大理街,買下一千多坪土地,開設了救助流民的愛愛寮。

  愛愛寮剛開始成立的時候,收容了一百多個乞丐,這都是在廟會的時候抓來的,這麼多人的費用實在負擔很重,所以施乾先生都到外面去募款,但是募款都募不到錢,後來他就去找日治時期總督府,看他們是否要把愛愛寮收去當救濟院,不過總督府表示,沒有辦法辦救濟院。

  雖然日治時期已經模仿歐美先進,略有社會福利的規模,可是在漢人密度最高的艋舺,只有施乾用漢人的思維跟方式,關愛無法受到殖民政策照顧的,最低層的社會邊緣人。施乾經常從街上帶回乞丐,親自為他們清理身體、供應熟食和過夜安置,施乾對乞丐全心付出,街友才能獲得救濟重生。

  施乾深知,單憑物質接濟和居住照顧,無法根本解決乞丐問題,因此他開課教導實用的工作技能,培養他們自給自足的能力,讓他們能夠重回社會自立謀生。愛愛寮除了收容乞丐,還兼收精神病患痲瘋病患,以及幾乎無可救藥的鴉片癮患,這些更加困難的輔導對象,正是當時總督府非常無力的一環。

  施乾樂善好施滿懷愛心,他的日籍夫人清水照子,更是萬中求一、極其罕見的愛心媽媽,清水照子出身京都富商家庭,因為對施乾的志向非常佩服,不顧家人的反對,一九三四年遠赴台灣下嫁施乾,還卸下名門閨秀的身段,成為艋舺人口中的「乞食母」,細心照顧每一個乞丐。

  一九四四年,施乾因為積勞成疾突然過世,享年四十五歲。愛愛寮的重擔,就丟給清水照子一肩扛起,施乾過世後第二年,一九四五年日本戰敗投降了,台灣的日本人都撤離台灣,可是清水照子卻留了下來,繼續為艋舺的弱勢民眾服務,而且一做就是五十六年。

  清水照子留在台灣,為愛愛寮奉獻了半個多世紀,二○○一年她離開人世,終其一生為愛愛寮奉獻六十七年,真的是非常難得的成就。清水照子過世將近十年,當初愛愛寮的古厝病院,現在經過重建與轉型,成為專收老人的愛愛院。雖然記憶在歷史在中緩緩褪色,但是八十多年前,施乾的理想還在持續衝刺,留給艋舺人永遠的感動。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