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21 23:00

北回歸線 歷史故事

洪維健 許中熹 報導  / 嘉義縣

  天氣一熱,大家就知道夏天來了,夏天到底是從哪那一天才開始算呢?氣象專家說,立夏這一天就是夏天的開始,不過天氣要熱得發昏,則是從夏至開始算。今年六月二十一號是夏至,也就是太陽直射北回歸線的日子,在台灣一共有四個縣經過北回歸線,包括了花蓮縣、高雄縣、嘉義縣,還有澎湖縣的海域。北回歸線在全世界穿過了十多個國家,只有台灣是唯一的島國。

  日本北方屬於亞寒帶氣候、南方諸島屬於亞熱帶、日本全國大半地區都在溫帶氣候,一八九五年日本取得台灣之後,等於國土延伸到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面對國土的結構大改變,一九○八年總督府大肆慶祝縱貫鐵路全線通車時,刻意在縱貫鐵路邊上,興建全球第一座北回歸線地標。在日治台灣的五十年當中,先後設置過四代北回歸線地標,真是一段非常罕見的傳奇。

  現在嘉義縣水上鄉的北回歸線太陽館,特地根據歷史照片,做出四代地標的還原模型。在一九八八年的時候,為了要讓這些失去的歷史重回原貌,讓更多的人來到這,了解當時的歷史。

  日治時期一九○八年,為了慶祝縱貫鐵路全線通車,豎立了第一座北回歸線地標,位置就在今天水上鄉下寮村的鐵道旁,上面有兩個互為倒影的紅色扁平三角形,也就是台灣總督府,「台」字的變化寫法。

  第一座北回歸線地標,豎立九年後的一九一七年,被颱風吹垮了。擱置四年後,一九二一年總督府又在原地用木頭建造了第二代地標,它的外型一樣都是四方形,而且直接把經緯度放在北回歸線下面。一九二一年用木頭起造的第二代北回歸線地標,只維持了兩年。

  一九二三年裕仁太子來台巡視,當時四月二十日早上八點半,太子從台中搭火車出發,中午十二點半到達台南,途中火車經過嘉義水上鄉附近,看到木頭所搭建的標誌,太子認為粗糙草率,當場諭示必須改成水泥石塔,事後地方政府馬上動工改建,結果這年年底就出現了,第三代的北回歸線地標。由於這是太子的諭旨,所以日治時代印刷的北回歸線地標風景明信片,都是選用第三代北回歸線地標的畫面。

  死於二二八事變的嘉義國寶畫家陳澄波,他生前畫過兩張北回歸線地標的彩畫,第一張就是一九二一年,他二十六歲的時候所寫生的第二代北回歸線地標。一九二四年,陳澄波二十九歲的時候,又為第三代地標寫生,留下非常珍貴的、兩個不同的歷史畫面。

  日治時期總督府,為了宣揚殖民台灣的顯著成效,所以從領台的第一個十年,也就是一九○五年開始,每十年都有慶祝儀式。到了一九三五年領台四十週年時,更辦了一場規模龐大的博覽會,而且定名為始政四十年的博覽會。

  雖然會場大都在台北舉辦,可是也沒有冷落北回歸線地標,因此從一九三四年籌備期開始,到一九三六年圓滿閉幕,前後兩年又建了第四代地標,可是第四代地標只維持了五年。因為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十六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的九天後,台灣中部發生規模驚人的草嶺大地震,而把這個第四代地標給震倒了。一九四二年,總督府拆掉第四代地標,準備設計興建第五代地標,但是一直到戰後都沒有動工。

  到了一九六八年,嘉義空軍基地出面起造第五代地標,還在省道旁邊蓋了一個小公園,這就是我們熟知的第五代地標,它也取代了第四代地標,成為台灣人熟知的北回歸線標誌。一九八八年,為了慶祝北回歸線建標八十週年,又興建了第六代北回歸線標。一九九五年,主體建築完工,但因當時縣政府缺乏完善的規劃,最後竟然淪為水上鄉公所清潔隊的辦公室。

  全球共有十六個國家被北回歸線穿過,總計設有九座北回歸線地標。除了廣東、廣西,還有雲南,共有六座北回歸線地標,另外三座在台灣。而台灣是十六個國家當中,唯一的島國,有四個縣走過北回歸線,分別是花蓮縣、高雄縣、嘉義縣,還有澎湖縣的海域。陸地上的三個縣,除了歷史最久的嘉義,花蓮縣豐濱鄉和瑞穗鄉,也各有一座北回歸線地標。

  很多人會以為北回歸線是一條線,事實上它是一個軸帶,大概五十五公里寬,它不是固定不動的,它是會移動的,所以叫作漂移的二十三度半,它每年大概用十四公尺的速度在飄移,今年它是正向南方在飄移當中,而最北會飄到台中的清泉崗附近,最南則會漂移到屏東。

  每年夏至不是六月二十一日,就是二十二日,這一天太陽直射北半球的北緯23.5度,所以這一天叫作北回歸線日。嘉義太陽館附近設有非常清楚的北回意象,強調這裡就是北緯23.5度,天文上的抽象概念,在這裡成了具象的景觀,真的是非常有趣的教育素材。日治時期流傳下來的北回歸線,至今還是台灣人最豐富的歷史寶藏。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