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05 23:00

堅持熱情 遺忘的行業

王美雅 徐靖壹 報導  / 台北市

  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很多傳統行業漸漸消失,大家也早就遺忘,不過有一群人還是用自己的專業,堅持古老技藝的傳承,像在台南有位電影看板師「顏振發」,他18歲學畫看板,曾經窮到一天只剩三十塊錢過活,但四十年來,他不曾放棄,現在他幾乎是全台僅剩的看板畫師。

  另外,您知道嗎,人要穿鞋,牛也要穿鞋,有一種特殊行業,是專門幫牛穿草鞋的修蹄師,我們也找到這位「陳清通」師傅,他62歲了,依然天天清晨六點出門,到台南各個乳牛區,幫牛修剪指甲、穿草鞋,二十多年,樂此不疲。

  高雄大樹也有一個三和瓦窯,是目前僅存的瓦窯廠,裡面的三座龜窯,不僅是歷史建築,更肩負著台灣古蹟修復的重任,第四代接班人「李俊宏」,如何在困境中,繼續走下去,帶您來看這些被遺忘的行業。

  一大清早,牛棚裡的乳牛被追著跑,上工的時間到囉,好不容易,把牛趕進這台特製的修蹄車,關起欄杆,繩子得緊緊綁住牛的腳,別怕別怕,不是要把牠大卸八塊,接下來這動作,可都是為了牛好。

  拿著修蹄刀,他是62歲的修蹄師陳清通,熟練有技巧地把牛蹄多餘的指甲修掉,刮了好幾十刀,終於找到問題點,就是這紅紅的瘀血,得把它清掉,才能讓牛的腳走路不再一跛一跛,側躺的乳牛,又是害怕,又是緊張,四隻腳不停掙扎,瞪大牛眼,低吼聲不斷。牠眼神像在求救一樣,採訪小組看了好心痛,但陳師傅說,得忍過這小痛,以後才不會變成大毛病。

  小痛就要先處理,噴上碘酒,再敷止痛藥膏,用紗布纏緊,包紮好以後,最後要綁上這雙特製的草鞋,就像人受傷了也要保護,草鞋的作用,是要讓牛的傷口能保持乾燥,漸漸痊癒,才能恢復健康,看看穿好草鞋的牛,一放下來,急著衝回自己的窩,穿鞋子的腳,踩在潮濕的地上,就不怕傷口碰到第 會痛了,

  這就是陳師傅的工作,他說,修蹄師是民國75年才開始有的行業,因為當時有許多酪農向農委會反應,乳牛會跛腳,食慾不好,在學者相繼研究後,才知道原來牛也需要修指甲,才不會生病,於是修蹄師才產生,直到現在全台灣的修蹄師剩下不到10個,陳師傅就是其中一個,做了二十多年,累不累,那當然嚕,站在大太陽底下,平均一隻牛要刮上千下,不流滿身汗才怪。

  而且乳牛不是那麼好配合的,鬧脾氣耍任性,怎麼都不肯進到欄杆內,要不就是跑給你追,讓陳師傅都還沒開始做正事就追到快要虛脫,工作時的意外,總是難以預料,他手上儘管戴了兩層手套,不過脫下來,還是看得到大大小小的傷疤,還有還有,他笑起來缺了顆大門牙,用手比一比,笑一笑,樂天地說這可是永恆的紀念呢。

  就算受傷,還是要堅持把工作做完,因為每隻乳牛,都像好朋友,可能一個月會看到好幾次,只要他看到上次腳痛的牛,這回肥了,就是他最大的安慰,一大早六點出門,一個人開著修蹄車,到台南各個的酪農區幫牛穿鞋,科技發達後,越來越少人想做這行業,所以他說,辛苦 忍痛都要做,要他眼睜睜看著乳牛腳痛生病,這點他可辦不到,他就是喜歡每天來跟乳牛搏感情,說說話。

  同樣不因時代轉變而改變的,是這個在台南的戲院前,會看到的孤單身影,窩在騎樓邊,(TGA)他是60歲的電影看板師''顏振發'',站在六呎五的大看板前,專注畫著正要上映的電影看板,他比對著人物眼神,每一筆每一畫,都要求到最好。

  他的衣服永遠沾滿油墨,臉上也有色彩,顏老師一點兒也不在乎,他注意的,只有眼前這塊電影看板,幾個小時過了,把畫修到最滿意,不過接下來的工作,更吃力,一個人架起鐵梯,要爬上相當於四樓高的外牆,站在生鏽的鐵架上,向下看就是堅硬的水泥地,底下沒有保護,他必須很小心地,自己把電影看板掛上。

  慢慢放下繩索,這一天,採訪小組站在底下,幫忙他把鐵勾勾住看板,省得他跑上跑下,又要多跑一趟,但要拉起大看板,真的不是那麼容易,風一吹,看板轉圈圈,手撐在半空中,等它位置對了,才能拉上去。

  綁緊鐵絲,同樣的動作,要做四次,等到綁好,體力也耗盡了,對於一個畫師來說,除了創作,還得兼具勞力付出,這只能歸究於大環境的變化,讓這行業,幾乎要消失,僅存的下來的畫師,當然什麼都要自己來。

  在60年代,台灣電影開始盛行,戲院到處有,電影看板師也從那時候興起,直到90年代,電腦科技和印刷業發達,看板師行業也逐漸沒落,二三十年前,曾經靠著畫電影看板,一個月有十多萬的收入,顏老師工作室內,收藏著滿滿他畫過的電影看板海報,人生如戲這句話套在他身上,最好不過了,看過無數的電影戲碼,人生也很戲劇化,從18歲開始,就堅持要做畫師,就算是家人反對,三餐不繼,從來沒想過要放棄。

  畫畫的熱誠,可以讓他連續畫一天一夜,腳的血液都不流通,也渾然不覺,雖然現在看板收入只剩一兩萬,他幾乎也是全台僅剩的電影看板師,顏老師還是要畫,這四五年來,為了生活,他開始積極轉型,投入油畫的世界。

  一張張油畫,是嘔心瀝血之作,也得獎無數,最讓他滿意的,是這幅自畫像,不管別人怎麼出價,不賣就是不賣,珍惜每一幅畫作,顏老師是電影畫師,也是畫家,不管是大看板,還是小畫布,讓人佩服的不只有他的繪畫技巧,還有他對畫畫堅持理想的人生態度。

  堅持要把傳統傳承下去的,還有在高屏溪舊鐵橋附近,台21線大樹鄉旁的三合瓦窯,它是台灣僅存的紅瓦窯,有百年歷史的老窯,一年會有三到四次燒著熊熊烈火,燃燒著攝氏上千度的高溫,烈火正要把綿軟的黏土,燒煉成質地堅硬的紅瓦磚。

  傳統瓦窯製作過程很繁瑣,要先挑選黏土原料,再來製作生坏,等將近一個月的陰乾程序才能入窯,連續悶燒八十天才算完成,但並不是每一塊瓦片都能燒成功,打開瓦窯後,可能心疼地忍受,窯裡滿地的碎瓦片。

  他是三和瓦窯的第四代接班人李俊宏,曾經是銀行的高級行員,為了爸爸和阿公的期待,辭掉工作,回到家鄉接下瓦窯的事業,在民國七年創立的三和瓦窯,其實窯廠在清末就存在了,專做傳統三合院的屋頂材料,直到鋼筋混凝土取代建材,建築方式改變,瓦窯廠也一家家倒閉,三和瓦窯是台灣僅存的瓦窯廠,也是目前台灣修復古蹟時,唯一可以使用的國產紅瓦。

  遇到瓶頸,李俊宏轉而培訓志工,開啟文創產業,做出瓦雕,作工精細的各種裝飾品,結合地方特色,替瓦窯開啟另一扇門,三和瓦窯的煙囪還繼續冒著煙,只要火不斷,窯在燒,就代表台灣的瓦窯業,不會中斷。也會證明,像這些繼續在快被遺忘的行業裡頭,堅持熱情走下去的師傅們,在他們身上,永遠能看到希望的光芒。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