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昭慈 李宇承 報導 / 台北市
接下來是我們「高教危機系列報導」,在前兩個星期,我們為您探討少子化趨勢、提前引爆的大學倒閉潮,還有困難重重的大學退場機制,今天,我們繼續、要帶您探討,臺灣高等教育面臨的競爭力問題。不少學者指出,政府給的經費太少,又不准漲學費,導致臺灣高等教育競爭力堪慮,但調整學雜費會是舒緩大學倒閉潮的方式之一嗎?有學者的立場是,如果調漲的話,就是直接讓許多大學增加財源,把學校經營得更好;相反的,也有人認為,調降學雜費能夠增加學校的吸引力,不過不足的經費,就必須由國家支出。教育部的立場則是,評鑑好的學校,要調漲學雜費或多拿點補助沒問題,但若是評鑑不好的學校,補助則是不可能增加,簡單來說,就是讓大學院校、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這是臺灣從1989年以來,從未停止的街頭運動,但是您或許想像不到,臺灣的大專院校學雜費,和各國相比,其實不算貴。真是如此嗎?我們把幾個國家的大學學雜費攤開來看,臺灣公立大學學雜費一年將近6萬元,私立大學11萬多;再看看日本和美國的大學學雜費,日本公立大學的一年學雜費高達30萬;私立大學將近50萬;美國的公立大學24萬多;但是私立大學最多的竟然將近100萬新台幣,都是臺灣的好幾倍,所以有學者直言,臺灣的學校經費少,怎麼辦得好?
增加學雜費,就能增加大學的競爭力,聽起來很順理成章,但學生們認同嗎?我們就來看看,臺灣的大專院校學雜費,佔國民所得的比例,102年度,國人的平均薪資是45,965元,一年收入平均是55萬2千多元,如果念的是一年學雜費11萬的私立大學,等於要支出5分之一的收入來支付學費,負擔當然沉重,但是其他國家也不見得比我們輕鬆,日本人平均所得是我們兩倍,但是私立大學的學雜費卻是我們的五倍。
這年頭學士帽,人人皆可拋,只是當中付不起學費的族群,也跟著變多,更別說,過去15年來,臺灣薪資動漲,但是公立大專院校學雜費,已經悄悄調漲了4成,私校也調漲了1成2,很多人必須申請就學貸款才能完成學業。就像在流行飾品店工作,今年32歲的珮菱,大學期間申請了30萬的就學貸款,一揹就是10年,無獨有偶,她的同事姝君,也是學貸一族,而且20萬的學貸,最近才剛還清。
其實,她們就是臺灣很多青年的縮影,出社會的頭幾年,都在為清償學貸而奮鬥,101年度高達66萬人次申請就學貸款,貸款金額將近258億,以比例來看,有5分之一的大學生都在揹負學貸。說到調漲學雜費,多年來主管機關、學校、和家長、學生始終沒有共識,私立大學協進會理事長同時也是世新大學校長的賴鼎銘,去年底和淡江、實踐大學一起申請調漲學雜費,遭到教育部駁回,因此他建議馬總統應該邀集各界,召開「教育國是會議」,讓大家好好辯論,臺灣的學雜費若不「向右市場化」、就該「向左公共化」。
但事實卻是,大學太多,讓每間大學能夠吃到的補助相對減少,以臺灣目前一年871億的高等教育經費,要分給112間的私立大專院校和52間的公立大專院校,其中,100多間私校能吃到的預算,只有50所公立學校的一半,有的私校一年甚至領不到政府的一千萬。不只教育部對於增加高教經費持保留態度,如果由全民埋單來解救臺灣的大學競爭力,民眾恐怕更是無法接受。
不過,前東吳大學校長劉源俊,對於政府沒錢可以多撥給各大專院校的說法,非常不以為然,他認為最大的問題是,政府沒把錢花在該用的地方,就像所謂的「五年五百億」,根本浪費國家資源。政策「向左」、「向右」,其實一點都不為難。但無論是增加學雜費或是增加補助,恐怕都只能暫時緩解即將引爆的大學倒閉潮,再過五年或十年,臺灣的18歲人口,還是不會憑空出現,大學生仍舊填不滿每一間空教室,就算學校坐擁金山銀山,沒有學生,怎麼談競爭力呢?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