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21 23:00

高教危機陸生外籍生

連昭慈 李宇承 報導  / 台北市

  在過去幾個星期「高教危機系列報導」,我們探討到了,臺灣現在很多大學,面臨招不到學生,即將倒閉的困境,既然大學退場難、臺灣18歲的人口,又不會憑空出現,那麼該去哪裡找學生呢?今天「高教危機系列報導」第四集,要繼續探討的是,開放陸生和外籍生,就能夠把岌岌可危的學校、從倒閉潮中搶救回來嗎?這是因為最近幾年,來臺念書的外籍生、越來越多,光是陸生加起來就有2萬3千多人,有人認為,大陸一年有高達400萬人、考不上大學,而兩岸的語言文化相似,如果大幅開放陸生,肯定能挽救、許多學校招不到學生的窘境,但是這項政策從以前到現在,都涉及複雜的政治因素,大舉開放陸生、會是不得不採取的方式嗎?請看我們的深入報導。

  從委員會到院會,藍綠立委衝突不斷,一切只為了「開放陸生來臺」。2010年八月中,立法院這一槌,改寫了過去陸生不能來臺唸書,臺灣不承認大陸學歷的限制,隔年9月,首批陸生正式抵達臺灣,臺灣的大學校園裡、課堂上,開始出現前所未有的氛圍。

  鏡頭來到世新大學「廣播戲劇實作」的課堂上,舞臺上的學生,來自大陸福建的師範大學,和臺灣學生一樣擁有黑頭髮、黃皮膚,如果不開口說話,很難分辨誰是陸生?誰是臺生?一問之下,臺下的70個學生當中,陸生佔了45位,人數幾乎是臺生的兩倍。然而我們發現,教室裡隱約有條透明的界線,區分兩岸學生的不同,相較於陸生偏好單打獨鬥,臺灣學生不愛教條、喜歡團隊合作,從小成長環境不同,也形塑兩岸學生截然不同的氣息,不過在同一個空間裡,還有來自馬來西亞的僑生,特質又是大異其趣。

  來自各地的華人,在同一個舞臺相互較勁,激盪火花,就以世新大學來說,一個學年度的學雜費總收入11億,其中陸生和外籍生的學雜費總共1億多,佔了十分之一,這當中,以陸生的八成佔大宗,因此為了挽救大學倒閉潮,不少學校對大舉開放陸生來臺,寄予厚望,,自從2011年,開放陸生來臺求學,政府制訂了「三限六不」原則,內容包括限校、限人數、限制醫學學歷認證;以及不允許校外打工、不可考公職證照、不可續留臺灣就業等規範,但另一方面,大陸同時也要求臺灣必須承認對岸大專院校的學歷。

  目前臺灣採認的對岸學歷,除了去年已經放寬的111所大學,以及191所的專科學校,教育部更要在今年擴大承認18所大陸藝術學校的學歷,除此之外,一直以來備受爭議的陸生健保限制,也在這一場見面會當中,可望鬆綁。

  今年2月,陸委會主委王郁琦和國台辦主任張志軍的這一握,承諾了要讓臺灣2萬3千多名陸生用居留身分,參加全民健保,等同讓陸生來臺的法令越來越鬆,保障也會越來越多,高教產業工會秘書長陳政亮憂心,兩岸的主事者各自把陸生和對岸學歷看成了條件交換的籌碼,對臺灣的高等教育反而弊多於利,事情演變到最後,不只臺灣高等教育仍舊危機四伏,少子化的衝擊,恐怕還會雪上加霜。

  如此一來,臺灣許多大專院校必須各顯神通,想當然資源充裕的學校,就有較多的條件吸引陸生,反觀資源匱乏的學校,處境更加艱困,怕的是教育的整體環境,越來越走向市場化,如果把陸生當成拯救臺灣少子化的特效藥,對我們的「高等教育危機」,恐怕仍是治標不治本。臺灣的高等教育從廣設大學埋下了日後的隱憂,加上少子化加快了大學倒閉的速度,我們還是要回過頭思考,教育的本質是什麼?過剩的大專院校該怎麼退場?如何避免高等教育市場化?資源不被獨占?種種的疑難雜症,或許不單單是大舉開放陸生或外籍生,就能藥到病除。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