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21 23:00

國教亂象多

蔡嘉恩 陳世軒 報導  / 台北市

  2014年,台灣正式邁入「12年國教」元年。首屆國中教育會考,六月放榜,全國27萬名考生,錄取率將近九成三,以第一志願錄取的,高達六成。遺憾的是,數字看起來很不錯,但抱怨聲浪、卻排山倒海。有人把矛頭,指向混亂的成績計算方式,形成「高分落榜」、「高分低就」的現象。面對外界批評聲浪,請辭獲准的教育部長蔣偉寧、原本強調會全面檢討。但眼看今年會考、入學制度不變,首屆會考學生,只能再拚特色招生、等待二次分發;暑假,成了漫長無期的煎熬。「免試入學、適性揚才」難道只是個口號嗎?這就是我們給孩子們、所謂的「免試」入學嗎?華視新聞雜誌、從這個星期開始,推出12年國教系列報導,第一集,我們先從亂象、開始看起。

  鐘聲一響,國中九年級的孩子們,書念了三年,勝負全看這一次,忐忑不安的心情,全寫在臉上。這些15歲的青少年,27萬名考生,他們都有個共同名稱「12年國教第一屆的白老鼠」,而他們要面對的,是政策上路後,首次的「國中教育會考」。

  學生緊張,家長焦慮,因為考試入學制度和從前大不同。簡單說,過去「基測」,除了考試分發,也能以國中三年在校成績申請、推甄入學。但今年的「會考」不看在校成績,全台15個學區,改以「志願序」、「多元發展項目」,及「國中會考」三部分為主,各區比重有所不同,但都是先「免試入學」後「特色招生」。5月先統一進行會考,6月第一次免試分發,就能知道考上哪間學校。萬一志願沒上或不滿意,7月再拼特色招生,但如果兩次機會都錯失,就得等到8月,第二次免試分發。

  成績一放榜,有人開心喊著,考上了,但也有人忍不住,哭了。考試壓力,讓孩子們喘不過氣,家長們同樣煎熬。有父親不滿意兒子沒考上建中,考上附中,一氣之下,怒摔他收藏的玩具,引來社會議論。更有母親,最後竟然想不開輕生,留下無助又錯愕的孩子。本該是立意良好的「12年國教」,讓多少考生心碎,讓多少家長心灰,甚至在放榜隔天,超過400人走上街頭。

  家長們喊得痛心疾首,因為自家孩子,高分低就、沒學校唸的一大堆。綜合來看,歸納幾個原因,像是學區劃分問題,高中分配不均,不少人跨區就讀,而高分低就造成的排擠效應,也讓中後段程度學生,無法就近入學。再加上,第一屆12年國教學生,仍沿用舊制課綱,新的「12年一貫課程總綱」,得等到2018年才實施。更別提所謂的「免試入學」,號稱「免試」,考試卻接二連三,而引發學生家長不滿的,還有另外兩個原因。

  除了作文成績,放在超額比序的最前面,被學生、家長認為不客觀。其中,更為人詬病的,還有今年首次出現的「志願序扣分」爭議。

  什麼叫「志願序扣分」?以基北區為例,第一志願,得30分滿分,第二志願,得29分,之後依序遞減,之後的11到20志願,都算20分,21到30志願則是18分。原本教育部的目的,是為了鼓勵學生,按興趣選學校,避免擠明星高中窄門,但結果卻不如預期,反而造成「高分低就」、「高分落榜」的現象。

  道歉,再道歉,教育部承諾盡最大努力修正,只是送出去的志願,被定案的人生,想改都改不了。這也讓很多學生,為了心目中的理想學校,決定七月再拼「特色招生」。

  放眼全台24個學校,共34個特色招生班,因為少了「會考」最受爭議的志願序扣分,再加上各校依照科目加權計分,因此教育部預估,全國將有三萬人報考。學生們每個都想放手一搏,想靠「特招」博個好彩頭,每天都到學校報到,就連坊間的特招補習班,氣氛同樣緊張,競爭激烈。

  為了會考、特招,補習成了台灣教育體制下,無法抹滅的現象。

  這樣的情形,和教育部所推動的「多元學習、適性揚才,減輕學生壓力」,背道而馳。不過,前任教育部長吳清基,他反而認為,想擠明星高中,家長、孩子的觀念都得改變。

  吳清基以當初的九年國教為例,更舉出歷任教育部長,包括黃榮村、林清江、蔣偉寧和他自己,全都來自社區高中,一樣都可以當教育的領航者。更再三強調,12年國教歷經31年波折,再拖下去,不是辦法。

  有人捍衛12年國教政策,但也有人看法正好相反。

  長期推動偏鄉地區的補救教學,為偏鄉學生貢獻心力的清大榮譽講座教授李家同,面對鏡頭侃侃而談。他認為,12年國教政策,除了入學制度、成績計分項目,各方面的問題,教育部所打出的三個口號,根本就是胡鬧一場。

  砲轟教育部政策,自相矛盾,把學生成績「標籤化」,變相增加學生的升學壓力。李家同更直言,教育部想打破明星學校迷思,卻因為「志願序扣分」適得其反。想要菁英教育,又想弄齊頭式教育的下場,最後就是另闢「特招」幫明星學校開方便門。

家長跳腳、學校哀嚎、學者建言、政府辯駁,這群被視為國教白老鼠的孩子們,流光了眼淚,成了啞口無言、最沉默的世代,更別提27萬名考生中,將近三分之二中後段學生、弱勢家庭的孩子,又有誰聽到他們的心聲。而這個難題,不會隨著考試結束而有結果,反而需要全民共同省思。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