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8/04 23:00

弱勢生沒未來?

蔡嘉恩 陳世軒 報導  / 台北市

  繼續是我們12年國教系列報導,前兩集,我們看到,12年國教元年,第一屆的孩子們,面對的是亂象叢生的入學制度,以致於第二屆的學生,現在為了進入心目中的理想學校,暑假紛紛進了補習班;但是相較於他們,偏鄉弱勢的孩子,他們的未來又在哪裡呢?接下來第三集,我們要帶您前往新竹尖石鄉,在這裡的孩子,兩個月暑假,絕大多數,不是幫忙家務,就是打工賺錢。為什麼呢?一來,是沒有錢補習,二來,是想在這裡找家補習班,根本不可能。嚴重的城鄉教育落差,教育部已經針對程度落後的學生,提出「補救教學」。不過,長期關注偏鄉教育的李家同教授則認為,偏鄉孩子對12年國教,連發聲的管道都沒有,因此,對他們來說,惟有打穩基礎,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2014年夏天,12年國教政策,衝擊全台灣27萬名考生。台北的國二生,為了明年擠進好學校,拼會考、擠特招,暑假沒時間玩樂,絕大多數,得天天到補習班報到。但換個場景,教育資源匱乏的偏鄉孩子,又是如何在新的國教政策下,找到他們的活路呢?

  這一天,我們開了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前往位在新竹縣尖石鄉的山區。簡單的水泥牆、折損的百葉窗,透露一絲曙光。沒有冷氣,只有一張白板、幾張桌子,這裡,是這群國二學生口中,暑假「補習」的地方。其實在新竹尖石鄉,沒有所謂的補習班,這間小教室,是李家同教授的博幼基金會,為前山孩子設立的課輔班。不用繳學費,暑假還提供優惠午餐,成了山上孩子想拼課業,除了學校以外,唯一的途徑。對學習,山上孩子有點害怕,但這一群熱血老師正在協助他們,幫未來打基礎。

  根據調查,都市孩子過半數平均一週補習兩科以上,偏鄉弱勢的孩子,卻有近7成,完全沒補習。這樣的狀況,也發生在尖石鄉。教育程度落後,讓山上的孩子們失去信心,因此有7成,擔心國中課業會跟不上,甚至有2成5,在小學就萌生休學念頭。像他,16歲的田遠哲,正是12年國教政策,第一屆「偏鄉」白老鼠。原本就讀尖石國中的他,在班上成績並不出色,尤其這屆會考,他五科成績,全部拿到C。

  講到分數,表情尷尬又靦腆,阿哲的會考成績,在全台27萬名考生中,算是後段班。但儘管如此,白天在課輔班裡,他還得擔任志工,帶著小學的弟弟妹妹們,做功課。會考成績不理想,阿哲最後決定跟隨爸爸的腳步,選讀私立的高中汽修科,學個一技之常。開學前的空檔,他還得就到親戚家裡打零工,賺自己以後的學雜費。搬磚頭、扛鐵條,16歲的孩子一肩扛起,雖然讀私校有補助,但阿哲家裡還有兄弟姊妹,他必須幫忙負擔家計。

  母子倆在鏡頭前的小鬥嘴,讓人感覺格外溫馨。但卻也透露出,山上孩子在求學路上的艱辛和無奈。其實,田遠哲只是個縮影,像他這樣偏鄉弱勢的學生很多,他們在升學的競技場上,往往被提前宣判出局。令人更擔憂的是,在12年國教制度底下,他們更容易被排擠、遺忘。這群孩子們的夢很苗小,但路卻走的很坎坷,有學者憂慮,12年國教很可能讓城鄉教育落差更為嚴重,教育部因此提出新的「補救教學」措施。

  相較都市的家長,走上街頭,表達對12年國教的不滿,這些遠在山區、偏鄉的家長、孩子們,對於國教,仍然懵懵懂懂,一知半解,連發聲管道都沒有。對這群孩子來說,求學路的崎嶇蜿蜒,而正要急需檢討的12年國教政策,山上的孩子,不該被遺忘。教育部承諾,下個學年還要投入13億經費,幫助弱勢孩子,但學者擔憂,教育不能只從預算角度來思考。

  12年國教上路後,第一次的會考、特招,造成種種亂象,像學區劃分、課綱、作文、志願序等問題,不只學生壓力沒減少,家長更加焦慮。第一代國教白老鼠的慘痛經驗,讓第二代,全部進了補習班,更別提資源短缺的偏鄉孩子,未來的路又在哪?這樣的考試升學制度,下一步要怎麼改,學生、家長、社會各界,大家都在等著瞧。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