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台灣的缺水

剖析台灣的缺水 | 華視新聞

吳德榮  / 台北市

自民國100年至今年,5年來除了101年其他4年,政府單位皆有所謂的抗旱會議召開,來因應缺水(圖)的壓力,其中3年皆因春雨還算正常,到了4月旱象就逐漸獲得舒解,未帶來太大的影響,今年的情況,至目前除了翡翠水庫以外,其他水庫的儲水都相當少,今年承受缺水的壓力就更大了。

我們可以水量收支的觀念,來檢視台灣為何常鬧水荒且越來越頻繁,由過去的每10年一旱至最近的5年有4年召開抗旱會議,。首先我們從降雨量來看; 有人常喜歡開宗明義的講:「由於全球暖化……..造成台灣的乾旱。」這樣的看法是不正確的,因為氣候上老天所給予的雨量, ,並沒有因為暖化而有明顯的變化。也有說「暖化造成乾季愈乾,濕季愈濕」,這也沒有足夠的證據。其實台灣的氣候,降雨量的季節分布很清楚的主要在梅雨、颱風是屬於豐水季,春雨也有一些,但比較不穩定,而冬季大約從12月至2月,東亞盛行東北季風,對桃園以南而言,屬山脈的背風面,是旱季雨量非常少。

再來看台灣的水庫,很多都己步入中年,台灣又屬新生代的地質沖刷淤積的作用很大,因此儲水量只會愈來愈小,,且疏濬永遠趕不上淤積。這是真正屬收入的部分,只會越來越少;另外就是支出的部分,用水是不斷增加的,包括民生、工業、農業。以20年前,滿庫的水可以提供5、6個月用水的水庫,本都可安然度過旱季,現在因老化及用水增加僅能撐3個月;而台灣氣候上固定3個月的旱季,只要前一年颱風季提早結束,或當年春雨不明顯,就馬上出現問題,「入不敷出」這才是缺水愈來愈頻繁的主因。

解決的方法道理很簡單,就是把台灣水庫平均的儲水能力提高到能撐6個月,這樣不但可以度過台灣的旱季,也不怕天候異常。作法就是「開源節流」,開源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建新水庫,這是全民必須面對的問題,因為台灣的水庫儲水能力只會愈來愈惡化。節流方面包括民生、工業、農業要多管齊下,只用漲價來節民生、工業的用水是無效的,因它只佔總用量的30%,可以節省的水有限;真正可以看到效果的是在佔70%的農業用水上的節流,農業節水的技術是存在的,相關單位當積極輔導農民,如此方可見到節流的效果。兩者比較起來開源是更重要的,因為不作為,來源並不是維持不變而是日漸減少。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