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德榮 / 台北市
「蘇迪勒」生成之後的增強速度,雖然比較緩慢,但昨晚也已跨越「中颱」的門檻,未來將通過高「海洋熱含量」(OHC)海域,增強的趨勢會接近氣候平均值,也就是大約在明天,他的強度就會逐漸逼近「中颱上限」,甚至於達「強颱」的強度,也是可能的。
由氣象局發布的「暴風範圍侵襲機率圖」(圖)顯示,未來五天內,暴風範圍的侵襲機率,以台灣的宜、花最高,向北、向南逐漸降低。會有這樣的分布大家也不用意外,因為潛勢預測圖的路徑,遙指台灣的東北部,路徑略為偏北或偏南的機率都是存在的,還不能排除。以目前氣象局的路徑預報來推估,週三(5日)之前天氣都是晴朗炎熱。週四(6日)颱風外圍的雲系給東北部,北部帶來零星降雨。週五(7日)颱風逼近,迎風面風、雨會愈晚愈大,其他地區亦漸受影響。週六(8日)凌晨至整個白天受影響最大(各地的影響,得視路徑而定)。週(9)日對台灣的影響才逐漸由大減小。
「蘇迪勒」的路徑到底如何?之前「專欄」裡也跟大家說明造成「預報不確定」的主要原因:(1)觀測資料不足,因為西北太平洋無颱風的詳細觀測,提供給電腦模擬的起算(初始)資料,己有誤差存在。(2)颱風的結構,不容易被正確模擬。而地球自轉產生的「偏向力」與颱風範圍大小有關,大型颱風較小型颱風容易北轉。範圍大小模擬錯誤,就會造成預報誤差。(3)大氣環流的變化決定了「導引氣流」的大小及方向,而其模擬的誤差則隨時間擴大。
最新的電腦模擬資料,可以分析出不同模式修正的趨勢,原先移動比較快速的美國模式(NCEP),稍微減慢速度。而原先移動較慢的歐洲模式(ECMWF),則加快了速度,且向南偏。不同模式的模擬結果, ,差異逐漸減小,但是美國模式(NCEP)導引氣流還是偏強,所以影響的時間較早。歐洲模式(ECMWF)則增強了導引氣流,使颱風的移速加快,也減小北偏的分量。目前氣象局的預報是與所有模式模擬的集合比較接近。雖然如此,造成「預報誤差」的原因永遠存在,未來想要及早判斷出何種路徑的機率提高,而其他的路徑機率降低,就是要持續不斷去分析「新的觀測資料及預報資料」,來縮小「預報的不確定性」。所以氣象局所研判的預報資料,也會不斷更新,大家要隨時注意最新的訊息,以掌握颱風的最新變化。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