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為何變性

颱風為何變性 | 華視新聞

吳德榮  / 台北市

颱風移入高緯度,因為冷海水及垂直風切,無法維持垂直的結構,轉變成溫帶氣旋,因受槽前(南或西南)氣流之「正渦度平流」作用,此低壓中心可能會加深,風速依然很大,風速甚至比颱風大,但它已經是溫帶氣旋的性質。一般「颱風作業中心」,當其變性後,即將其預報轉移至一般的預報作業。「天鵝」、「閃電」各國颱風作業中心於今(26日)晨,先後停止發布其警報 ,雖然兩者風速仍超過「輕度颱風」(26日8時可見光雲圖)。這種變性過程對低緯度的台灣而言,大部份不重要,因為盛夏時,只會在高緯度發生。但在秋末、冬初,北方冷空氣增強這種過程就可能在台灣附近發生,歷史上也有很多的颱風,由於變性過程,造成鋒生的效應,在迎風面帶來超大量降雨,民國76年10月25日的琳恩颱風即是最典型的案例。此次天鵝在上海帶來超過其預期的雨量,也是變性過程在作祟,而數值模擬並無法精準掌握,仍有誤差存在。

「天鵝」離開之後,填補空間的並非「太平洋高壓」,反而是南海逐漸向東北移動的「低壓帶」,台灣附近的天氣並未因此恢復穩定。依據最新的數值模擬顯示,未來5、6天台灣附近的風場,主要是西南風,雖吹進台灣的只有10米/秒左右,但氣壓比較低,也有水氣的輻合,容易下雨。其中也有發展「對流胞」的條件,常伴隨著「雷擊、強風、大雨」,當然現在要去預報發生的時間、地點,是超過預報資料的能力。雖然可以瞭解清晨的陸風效應、及午後山區對流加強的作用,創造激發對流的條件,但實際上問題是更複雜的,所以還是要提醒大家多注意氣象訊息及天氣變化。氣溫方面也因水氣多、容易下雨而不致太過酷熱,不下雨時也僅升至32至34度,白天若遇下雨天氣會更涼些。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