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 / 高雄市
如果您的住家附近煙囪林立、空氣污染嚴重,那該如何面對呢?這是高雄大社工業區週邊居民的真實處境!大社工業區在1971年成立,七〇年代,一連串的工安事故引發當地居民的強烈抗爭。於是在1993年,政府承諾大社工業區與中油五輕,會同時遷廠。1998年,更核准,大社工業區在2018年,會由「特種工業區」降編為「乙種工業區」,降低污染對民眾的生活影響。不過,二十年後,政府開出的承諾陸續跳票,大社居民的隱忍,何時才是盡頭?
毒氣外洩工廠爆炸,翻開台灣環境史,南台灣的高雄大社工業區,發生過多起重大工安意外,成為工業區周邊居民,無法擺脫的恐懼,而工廠煙囪林立,空氣污染嚴重更是他們日常的真實處境。
大社和仁武工業區,鄰近高雄的楠梓溪和後勁溪,兩個工業區加總統計,附近3公里內的學校高達數十所國中小學,採訪的這天一如往常天空灰濛濛的不見藍天,而離工業區不到2公里的大社國中,操場上幾乎每一班,都有學生戴著口罩。
1971年大社工業區成立,開發土地超過百公頃,發展石油化學重工業,屬於特種工業區。高污染的石化業進駐,帶來就業機會,卻不斷爆發嚴重工安意外,引發在地居民長年抗爭。
1993年4月,大社工業區再度發生不明氣體外洩,當時的經濟部長江丙坤,和高雄縣長余陳月瑛同意,大社工業區配合中油高雄煉油廠五輕遷廠計畫,25年後一併遷移,1998年大社鄉都市計畫核定,工業區於2018年降編為乙種工業區,但「2018大限」已過,眼看2016年中油五輕熄燈關廠,大社工業區卻依舊「生生不息」。
拉起紅色布條,高呼口號!守護聯盟居民和環團集結議會前向高雄市長韓國瑜喊話,期待新的執政團隊帶來改變,落實降編、遷廠的承諾,伸張環境正義。高雄發展重工業,居民犧牲了環境和健康,換取台灣的經濟奇蹟,而當政府力求產業轉型,重工業區也應完成階段性任務,慢慢功成身退。
高雄走到歷史的十字路口,是否能用「愛情產業」或是更低污染及高附加價值工業,讓漫天污染的石化城,變身羅曼蒂克的浪漫港都,考驗著新執政團隊的智慧。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