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視新聞雜誌】勞權低落 聽見他們的求救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華航機師站出來罷工爭取權益,過勞議題再度浮上檯面!過去我們報導過,包括貨運司機、客運駕駛、還有保全業員工,他們血汗低薪、長期過勞,求助無門;而同樣有一群人,他們也很希望勞權能被保障,那就是醫師。這起案例,您一定還記得,他就是曾在奇美醫院擔任外科住院醫師的蔡伯羌,十年前,蔡醫師因為過勞倒下,智力跟生活自理能力,都退化到宛如5歲小孩,十年過去,病情依舊沒好轉,只能靠家人照料生活起居。而雖然勞動部公告,2019年9月開始,住院醫師將正式適用勞基法,但主治醫師等還是還沒被納入,能獲得勞基法保障的醫師比例,只佔十分之一。勞工的吶喊、醫界發出的求救信號,繼續是我們的深入報導。

每月工時疑似超過300小時,2017年3月,大貨車司機呂智偉在送貨途中,腦幹出血、搶救不治。勞動部兩度判定不符合過勞,家屬悲慟憤怒。

2016年11月,台中市公車駕駛鄭志明,因為腦溢血,生命終結在方向盤上。當天,他工作加上待命已經超過16小時。

2017年3月6日,遊覽車司機陳俊男,載團途中心肌梗塞、衝撞民宅不治。而出事這一天,竟是他連續上班的第46天!一個個血淋淋案例,凸顯出台灣的血汗勞動環境。

台灣是過勞之島嗎?風險高、待遇差、工時長,已經成了許多行業的真實縮影,根據調查,2013年到2018年上半年,有超過400人因為過勞,導致腦心血管疾病爆發,傷殘、失能、甚至死亡,被勞保局認定是職災疾病給予給付。其中,死亡給付人數多達127人,等於平均每15天,就有一名勞工過勞死。

而白色巨塔內,扛起救人重擔,醫護超時工作,又有誰能幫幫他們?

一早起床,刷牙洗臉、吃早餐,全聽太太發號施令。他,是曾在奇美醫院擔任外科住院醫師的蔡伯羌。2009年,進開刀房救人前一刻,急性心肌梗塞倒地,雖然搶回一命,但腦部缺氧過久導致失憶,人生就此改變。

時而東張西望、時而玩手指,當年穿著白袍、意氣風發的蔡醫師,現在智力跟生活自理能力,退化到宛如5歲小孩。倒下那年,蔡伯羌才35歲,10年過去,病情絲毫沒好轉。

蔡伯羌會重複吃飯、重複吃藥,必須時時有人看顧,出事後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記得了」,看似忘了一切,但當我們問起當醫師的點點滴滴,他卻突然眼睛一亮。

如果只能保留一種回憶,您會選擇留下什麼?蔡伯羌留下的是對醫職的熱愛,跟救人的初心,但攤開一張張排班時數表,每月上班、值班、加班,至少300小時以上,最長得連續上40幾個小時,而這還是沒加上上下刀前後的「隱形工時」,過勞病倒,讓他一生再也無法穿上醫師白袍回到巨塔。

望著先生背影,熟悉的人已不同以往,2019年2月過年期間,蔡伯羌還一度走失,家人找了7個多小時,所幸最後群眾協尋奏效找到人。樂觀的背後,是淚水堆積成的堅強。護理人員受勞基法保障,但醫師卻還沒全面納入,蔡太太向醫院求償過程一路跌跌撞撞,2015年,二審判決奇美醫院應賠償780萬,成了全台醫師職災賠償首例,想不到醫院繼續上訴,至今案件進入更審仍在纏訟。

而醫師過勞問題,蔡伯羌早已不是第一個,甚至還有人搭上性命。

根據醫師勞動條件改革小組統計,這幾年來,疑似因過勞倒下或死亡而見報的醫師就有10多位,更別說看不見的黑數。超時工作、身心俱疲的狀態下,從事開刀等人命關天的專業判斷,又怎能保障病患?

走上街頭、爭取權益超過10年,以神經外科、一般外科醫師為例,每周最高工時超過100小時,一個月得工作將近400小時,可謂拚命又爆肝,卻因為工作獨特性、緊急性、不確定性,至今遲遲無法入法。

搶救生命,醫護人員奉獻心力,救人與過勞卻成了兩難,儘管新制露出一絲曙光,但要達到徹底保障醫師權益,這條路還很長。

醫院內部工會屈指可數,醫師自救力量相對薄弱,加上行業特殊,難以罷工手段近身肉搏,正是醫界面臨的困境。不只醫界如此,台灣勞工長期面臨血汗困境、勞權低落!全台55萬家企業中,有工會的竟不到900家,比例只有0.01%,這也等同,有99%的勞工不在工會保障下,外部職業工會成了勞工救命繩,但最終還是得從體制面全面改善,才能消除台灣過勞之島的惡名,為低落的勞權尋找解方。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