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期來臨!日本腦炎大解析

高峰期來臨!日本腦炎大解析 | 華視新聞
(疾管署提供)

徐筠庭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台灣每年6到7月是日本腦炎流行的高峰期,衛福部疾管署今(18)日公布再新增3例日本腦炎的病例,且其中1名個案經過治療仍不幸因病情惡化死亡。衛福部疾管署表示,今(2019)年截至目前已有7個確定病例,民眾千萬不能掉以輕心;不過,許多民眾仍不清楚「日本腦炎」到底為何,《華視新聞》帶您認識日本腦炎。

日本腦炎是什麼?

台灣流行日本腦炎的季節主要在每年5到10月,是由病媒蚊傳播的疾病,台灣以三斑家蚊、環紋家蚊及白頭家蚊為主要的傳播媒介,豬、鳥類及許多動物因被帶有日本腦炎病毒的病媒蚊叮咬而受到感染,而未帶病毒的病媒蚊則在叮咬正處於病毒血症期(viremia)的動物時受到感染。

日本腦炎的傳播方式須要經由具有感染力的病媒蚊叮咬,「人不會直接傳染給人」,且日本腦炎病毒在人體內病毒血症的濃度低、時間短,所以病人的血液中通常測不到病毒的存在。

日本腦炎流行於哪裡?

雖說日本腦炎是透過蚊蟲叮咬而傳染,但並不代表民眾印象中「蚊蟲多的中南部」就是流行的熱區,事實上,去年在宜蘭縣、新北市、桃園市皆有日本腦炎的病例;據《康健雜誌》報導,「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劉定萍表示,三斑家蚊喜歡在水稻田、灌溉溝渠等有乾淨水源的地方孳生,過去因為中南部有這些條件的風險區域比較多,才會給人『中南部病患最多』的印象。不過,北台灣的城市外圍地帶也有這種環境,同樣有傳染機會。」截至目前,今年已有7個確定病例,分別為高雄市4例、嘉義市、嘉義縣及屏東縣各1例。

另外,除台灣外,日本腦炎也流行於中國、日本、泰國北部、印度北部、緬甸、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尤其在雨季結束、病媒蚊指數達最高的時候最為流行;因此,出國旅遊前務必留意當地是否為傳染疫區,並做好防範措施。

日本腦炎有什麼症狀?如何治療?

疾管署指出,日本腦炎患者大多無明顯症狀,少數會有頭痛、發燒或無菌性腦膜炎,嚴重則可能出現意識改變、對人時地不能辨別、全身無力、腦神經功能損傷、輕癱等,甚至昏迷或死亡。不過,目前並沒有特效藥物可以治療日本腦炎,採取支持性療法,依照病情降低腦壓、預防痙攣、維持水分及電解質平衡及心跳呼吸正常。

如河預防日本腦炎?

1.接種疫苗

自2017年5月下旬,國內已經停用「不活化疫苗」,開始使用細胞培養的「日本腦炎活性減毒疫苗」:在幼兒時出生滿15個月接種第1劑,間隔12個月接種第2劑;接種後可能在注射部位會有疼痛、紅、腫的狀況,少數於接種後3至7天可能出現輕微或中度全身無力、肌痛、易怒、食慾不振、發燒、頭痛等症狀,會在數天內恢復。

另外,《康健雜誌》報導,「《美國熱帶醫學及衛生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 and Hygiene)》研究指出,台灣在2000年起的15年間,日本腦炎病患中有45%完整接種過4劑疫苗,也就是說,抗體可能隨時間慢慢減少。」,疾管署建議,如果民眾因工作或住家等因素需在水田、豬舍、鴿舍等高風險地區附近活動,或是出國到日本腦炎疫區,可到國內旅遊醫學門診,評估是否需要施打疫苗。

2.做好防蚊工作

由於日本腦炎是透過病媒蚊傳播,民眾應定時清除孳生蚊子的場所,如戶外的容器等,並且減少堆積物,減少蚊子藏匿。疾管署指出,在黎明、黃昏時,遠離豬舍、動物畜舍、池塘等地區;必要時穿著淺色長袖衣褲,肌膚裸露處塗抹政府機關核可的防蚊藥劑;住家環境裝設紗門、蚊帳、捕蚊燈等防蚊工作,都可以預防日本腦炎。

高峰期來臨!日本腦炎大解析 | (疾管署提供)
(疾管署提供)
高峰期來臨!日本腦炎大解析 | (資料照片)
(資料照片)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