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原紘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國內疫情仍嚴峻,目前國內多地有COVID-19快篩,就有人好奇,快篩相較於PCR檢測,在臨床上有什麼樣的價值?對此,國內胸腔重症權威醫師蘇一峰說明,其實在現在床位吃緊的情況下,快篩的結果可以幫助醫師判斷病人下一步,若真的出現陽性病例,也可快速減少病毒入侵社區的機會。
高風險+陽性 減少病毒入侵社區
國內近日多地啟動COVID-19快篩,蘇一峰談到快篩在臨床上的存在價值,他分享,有一位來就醫的民眾,曾與確診者同車,之後出現全身酸痛的症狀。若是沒有快篩檢查,只能等PCR結果,就要等一天半才有結果,但現在床位都不夠了,如果只靠PCR,這位只能回家等報告。
他指出,所幸快篩很快出現結果「這位病人是陽性」,讓輕症感染者馬上轉送檢疫所隔離,減少36小時病毒入侵社區的機會。
低風險+陰性 幫助醫師判斷「下一步」
至於若是低風險族群合併陰性報告,蘇一峰則說,這類情況可以幫助先排除病毒感染的可能性。他舉例,一位臥床患者最近都不曾出門,發燒尿管中的尿液混濁,在過去沒有疫情時,從病史檢查就可以直接高度懷疑泌尿道感染引起發燒。
蘇一峰進一步說明,而在疫情時期,若是北部發燒要先排除病毒感染,而PCR要等兩天,這時候醫院就要判斷,「要住隔離病房還是普通病房呢?」,此時快篩結果就能快速判斷病人下一步。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