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斷電的陰影

陳惠敏 葉耀天 報導  / 台北市

  最近由於天氣炎熱,使得國內用電量節節升高,上個星期更創下1600多萬千瓦的新高點,雖然台電適度的調度,避免了限電的窘境,不過台電的電力備轉率只有9%,因此只要有一部發電機組發生意外,隨著都會面臨斷電、限電的威脅,在電力日益吃緊的壓力之下,應該如何開發電力資源?

  入夏以來由於天氣炎熱,氣溫不斷上升,台灣地區的用電量在上個星期連續三天刷新紀錄,創下單日尖峰負載1612萬千瓦的新高點,讓台電捏把冷汗,因為這個數字距離台電最大供電量不到五十萬千瓦,因此只要有任何一部火力發電機組停機,就可能再度實施限電。

  最近幾年來台灣地區,電力不足的原因,得歸究於民國69年到73年的第二次能源危機,當時由於百業窘困,生產停滯,台電的電力備載容量高達55%,使台電不得不擱置許多電源開發計劃。第二次能源危機之後,經濟快速發展,電力需求量每年成長10%,而電源開發的速度根本追不上,各行各業面臨限電、斷電之苦,去年台電被迫實施了14次限電措施,而每次限電不僅影響民眾的生活,也削弱了經濟生產力。

  電力嚴重不足,台電除了鼓勵民眾節約用電之外,更全力開發電源,一方面重新著手過去中止的計劃案,另一方面也研發新的替代能源,首先是風力發電,台灣地區的風力資源如果單就風速而言,具有開發的價值,不過風力的密度和穩定性卻不夠,以台電在澎湖七美的風力發電廠為例,耗資五千萬只生產兩百千瓦,所以假使要發電兩百萬千瓦,不提經費,光是樹立必要的三萬兩千支風車,所占用的土地面積就大到令人難以接受。

  其次是海水發電,台灣東部海底地形陡峭,海底與水面溫差大,季風期長又明顯,可以發展海水溫差和波浪發電,但是由於所需的技術層次高,世界各國都還在摸索階段,至於潮差發電,台灣的潮差以西部台中沿海的年平均3.5公尺為最大,但是離開發價值的六到八公尺還差了一大截,加上大都是平直沙岸,所以不具備發展潮差發電的條件。

  在所有替代能源中,太陽能算是各先進國家最熱衷的,根據研究報告顯示,要設立太陽能發電廠第一要件,就是每天陽光直射量要大,台灣地區只有恆春勉強可以符合需求,但是,一座發電一百萬千瓦的太陽能發電廠,就需要五千公頃的土地,這恐怕不是地小人稠的台灣可以配合的,由此可知,台灣在未來的二十年內還是要依賴傳統能源發電。

  在傳統能源中台灣自產的只有水力和煤,台灣主要的河流有二十九條,水力發電廠三十五座,發電容量是256萬千瓦,如果再加上還沒有運用的230萬千瓦,到了民國九十年全部水力發電完畢後,水力發電占總發電量的10%。目前火力發電是台灣電力的主要來源,占總發電量的51.8%,但是台灣的煤年產量只有78萬噸,全部使用來發電只能維持一個星期,所以火力發電所需要的燃煤燃油,天然氣都必須仰賴進口,台灣缺乏自產能源又希望享受便宜穩定、安全的電力,難怪台電要積極發展核能發電。

  以計劃中的核四廠200千瓦機組為例,一年所需要的核燃料是60公噸,如果用其他方式發電,燃煤要440萬公噸,燃油280萬公噸,燃氣230萬公噸,而如果以核能發電成本比較相同的發電量,燃煤每年要多支付36億9千萬,燃油多支付165億,天然氣則高達203億,另外核能發電對環境污染程度也比火力發電低。

  核能發電經濟又乾淨,但是核四廠的興建計劃卻延宕了十年,莫名的恐懼是主要的原因,其實核能發電與燃油、燃煤發電原理大致相同,只是所使用的燃料不同,以核二廠為例,在原子爐內鈾燃料經由中子撞擊,產生連鎖性核分裂反應,部分質量轉換放出熱能,將周邊的水變成蒸氣,推動汽輪發電機產生電力,發電過程中,一般人最擔心的就是原子爐爐心熔毀,造成幅射外洩,但是核二廠在設計上採用深度防禦理念。除了原子爐內有自動停機系統之外,反應爐鋼板厚達20公分,外層還環繞120公分厚的鋼筋混凝土,而冷卻水的供水系統,也多達七層。

  除了主體安全系統之外,現有的核電廠更是全天二十四小時,監控幅射及空浮劑量,「電」是工業之母,更是經濟發展的動力,台灣近年來快速發展,充裕而便宜的電力是重要因素之一,台灣缺乏能源,核能發電似乎是我們不得不的選擇,因此,唯有維持水力、火力、核能發電的適當比例,才能在未來十年內增加1200萬千瓦的發電量,維持每年6.9%的經濟成長率,確保我們的生活品質。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