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5/14 23:00

真情人物 碩士新漁民

王美雅 徐靖壹 報導  / 台北市

  您對漁民的印象是什麼?如果還是停留在只有老一輩的,或是沒機會念書的孩子,才會想當漁民,那這個觀念可能要改一改了。在南台灣,現在出現年輕又學歷高的漁民。今天「真情台灣人」系列報導,要介紹的這三個年輕人,他們都是從碩士,變成了第一線漁民,而且把自己的所學,應用到養殖業上,想替傳統養殖業,注入活水,帶來轉變,不只讓魚塭的硬體設備,符合節能的潮流,也帶進有機養殖這個新概念,還用科學管理的模式,掌握市場需求;到底他們會為養殖業帶來什麼改變,跟著我們的腳步,一起深入了解。

  31歲的李炯頤,穿著短褲拖鞋,一頭長髮亂蓬蓬的,在魚塭邊盯著剛撈起來,準備要出貨的魚,他是屏東佳冬鄉的漁民,也是清大電機研究所畢業的碩士,這兩個身分合起來,有點突兀,一個高材生,為什麼願意來養魚呢。時間回到兩年多前,八月八號那一天,李炯頤碩士口試剛結束,回到老家準備要慶祝父親節,沒想到卻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轉折。

  大水迎面而來,幾秒鐘玻璃門破裂,水灌進來,淹了一層樓高,他逃到了二樓,看著窗外的汪洋大水,看到家裡十甲的魚塭,瞬間被水吞沒,損失上億元,那一刻,他開始思考著,自己的未來該怎麼走。放棄了原本要去念麻省理工學院博士的規劃,李炯頤念頭一轉,決定回來幫爸爸重建魚塭還債。

  從一開始,李炯頤做的就跟別人不一樣,把所學的電機原理,應用在魚塭的電力系統上,提高供電的穩定,節省用電量,才對節能有貢獻,不只魚塭硬體改變,連主力魚種,也從石斑魚改成午仔魚,他觀察市場的需求,認為石斑魚太熱門,很多人都有,而這種肉質細嫩的午仔魚,不但料理風味多樣,而且大陸還沒開始,可以讓他的產品差異化,奪得先機。

  摒除傳統計帳那一套,所有資料報表都電腦化,才能精確抓出損失的原因,外銷買賣的活魚運搬船,每次作業時,都是親自盯著每個環節,高材生回鄉,在整合意見時,常和漁民有摩擦。直率的他,最大的問題,也是跟上一代的磨合,從事養殖業一輩子的爸爸,當然有自己的想法,兩個人會因為要依據傳統經驗,或是改用創新模式,生氣爭吵,還好最後李炯頤總能說服爸爸,一個主導、一個協助,才能讓事情有效率。

  兩年多了,他也確實有點成績,家裡的魚塭恢復了二分之一,雖然身上還是揹著好幾千萬的負債,每天得風吹日曬,不過他從不後悔自己的選擇。很多想法要實踐,很多觀念想說服漁民一起改變,李炯頤因為一場意外而投入養殖業,卻把追求知識的熱誠轉移到這裡,要當一個快樂的碩士漁民。

  三十多度的熾熱高溫下,虱目魚在水面上跳動,像鑽石一樣閃耀,下半身浸在水中的這張年輕臉孔,是32歲的吳旻宸,海洋大學水產養殖所畢業,七年前,他沒有考慮太多,一拿到碩士學位就回到家鄉,高雄的彌陀鄉,跟著爸爸一起養魚,他說,像他這樣新一代的知識漁民,絕對能替養殖業帶來新氣象。

  對養殖業的熱情,是從小就有,才八九歲的吳旻宸,拿著耙子,站在魚塭,就好有架勢,他是家中的獨子,爸爸雖然全心投入在養殖業,卻是希望他,一直念書,學歷越高越好,他沒辜負爸爸,不過一路念上來,就是對魚種和病毒研究很有興趣,回來後,他先挑戰的,就是管理模式的改進。

  就在他覺得一切都很順遂時,前年的凡那比風災,讓他跟爸爸都面臨到前所未有的打擊。高雄的大水災,毀掉他們家一半的魚塭,為了搶救,(照片)水退了以後的好幾天,他都在貨車上睡覺,一醒來就整理魚塭,也一邊思索著這靠天吃飯的行業,該怎麼樣在面臨天災時,把損失降到最低。吸取老一輩的經驗,把所學的知識融合改變,從上游的養殖到下游的漁獲加工,掌握整合,獨當一面,他要用收入和成果證明,養魚也能有一片天。

  如果說,每段故事都有源頭,那顏榮宏的故事,就要從台南的海尾朝皇宮-這個大道公廟開始說起。他是六年級頭段班的顏榮宏,決定當漁民時,是從這大道公廟裡舉辦的青草班課程,開始摸索。

  他告訴我們,大道公就是保生大帝,生前是藥師,當顏榮宏在整理廟裡藥籤的時候,了解到各種草藥的習性,他突然靈機一動,人可以吃青草養生,那魚應該也可以,於是,他在魚塭旁,種起了藥草田,還弄了小型實驗室,自己研究幾十種的藥草。

  當初,顏榮宏從成大數學系畢業後,繼續到中山大學EMBA深造,沒想到,爸爸突然生病中風,他放下了原本手中的事業,接起一家五代,都在台江沿海從事的虱目魚養殖。他覺得水產養殖真正問題,是在病害的防治,於是他把有機概念,帶入養殖業,嘗試用草藥取代抗生素,想讓魚吃得更健康,還用微生物製劑,也就是益生菌,來改善水質。

  用學數學的概念,去做病毒即時監控系統,電腦隨時監看溶氧和水溫,在家就能隨時掌握魚塭狀況,他也改良耗電的傳統水車,還嘗試用太陽能和風力發電來節能,如果能成功,其他漁民就能學習,他的目標包含國際化,也常跟國外團體交流,日本明治大學的學生就來參訪過,他草本養魚的經驗,還自製特殊口味的魚產料理,總覺得虱目魚可以變成台灣的驕傲。

  這群碩士新漁民,因緣際會落腳魚塭,貢獻所學,也讓傳統保守的養殖業,起了不一樣的化學變化,這股力量在南台灣擴散,而它會帶來的效應,也值得我們期待。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