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折肱而成良醫 日本超前布署疫後產業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財經專家丁學文今天要跟大家分享,日本長年承受人口老化的衝擊,加上這兩年新冠疫情肆虐,產業界幾經歷練考驗逐漸摸索出了一套強化競爭力的模式,很有可能再度成為全球的先驅,值得同樣面臨人口老化、生產人力短缺的台灣借鏡。

幫你讀懂全世界,各位觀眾大家好,我是丁學文,今天我想跟大家談的議題其實跟台灣未來的發展非常有影響,我們看到日本過去,其實大家都知道移民是非常難的,他宣布從明年2022年開始要開放14個專業技能的外來白領和藍領的移工,給他一個長期的居留,也就是給他身分,我想這個其實對全世界了解日本的人來說,都是非常難得的一個情況。

事實上我們必須要知道,日本對於在台灣長大的我們來說,一直是一個最熟悉的陌生人,最熟悉的陌生人的意思就是說,我們看起來很懂它,可是很多時候我們也看不懂它,長期以來,對日本有兩種最經典的說法,一種說法是日本就是一個人口老化經濟越來越衰弱的國家,另外一種說法是說充滿了神秘感,它的日本料理很好吃、很多的旅遊景點非常地漂亮,所以它非常有吸引力,但是又很神祕。

不管是哪一種說法,都讓我們感覺日本距離我們很遙遠,其實這個說法是錯的,事實上從過去兩年,COVID-19的肆虐之後,很有可能日本不但不是局外人,而是整個世界的一個先驅。

我為什麼這麼說,這裡面有兩個特色是很特別的,大家知道COVID-19其實是屬於天災,我們常常說,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COVID-19就是這樣一個例子,而日本長期以來,很多人說它就是因為自然災害不斷,而我們對日本也知道過去這麼多年來,長期受著人口老化,經濟持續地減慢,還有自然災害,甚至是中美之間地緣政治的夾擊,而這些情況,在過去兩年疫情發生以後,很多國家也感受到了,下一個可能就是自己。

而日本在這方面的累積,其實是最讓人家印象深刻的,譬如說早在疫情發生之前,你到日本去的話,日本人就有戴口罩的習慣,而目前G7裡面疫苗接種率最高的也是日本,而日本整個在防災上面,好像長期以來就是為了未來做準備,所以1938年神戶的大水災之後,其實整個神戶就開始建構了地下水系統,現在日本,其實永遠都有儲水的系統,更不要說其實日本長期以來,我們看到對於很多的自然災害,它其實永遠都是非常地冷靜,甚至在災害發生的時候還會去排隊。

第二個就是人口的變化,我們知道日本一直是全世界首當其衝的人口老化的國家,而全世界到2050年會有6分之1的人口超過65歲,即使包括中國跟印度在內,它的人口都開始衰退,而日本為了因應這樣的人力變化,長期以來一直鼓勵延後退休。

所以到目前為止,日本還有3成到4成的70歲以上的人仍然在努力工作,甚至包括女性也進入職場,這樣的情況當然看起來就好像是未來疫情過後的世界,我們都會碰到的一個情況,可是這樣的情況,其實有一些負面的教訓,其實在台灣長大我們也知道,日本的科技曾經獨步全球,不管是5G移動互聯網,甚至過去我們曾經熟悉的一些收音機或者是照相機、數位照相機,日本的技術都非常好。

連台灣的鴻海富士康併購了夏普之後,也非常讚賞它的R&D科技的進步,可是也因為前面這兩個,所謂的自然災害跟人口老化,整個日本的國家在應對Priority,就是優先順序上面亂了套,所以即使到今天,全世界都在往綠能發展,日本還是以燃煤為重,他們一直沒有辦法把整個產業的發展的先後順序給訂出來。

另外第二個就是因為人力的變化,所以尤其在政治圈跟企業界,所謂職場倫理,就是講資論輩的情況非常嚴重,所以年輕人相對來說比較壓抑,以政治圈來說到現在還是老人當道,也慢慢影響了企業界,所以很多的年輕人就沒有太積極的想法。

他們會想說,今天能過好今天的安逸,何必追求未來的突破,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就看到日本這幾年的經濟發展確實不如預期,而這樣的情況對於日本來說,或對於疫情過後,我們現在看的大辭職潮,其實都有異曲同工的情況。

拉回台灣,我們知道2020年去年台灣第一次「生不如死」,就是出生人口竟然比死亡人口還少8千人,而按估計到2025年整個台灣的人口還會再衰退,甚至到2040年可能整個人口會萎縮得非常嚴重,甚至影響產業的發展,我們也看到政府非常積極在鼓勵生產,或者是移進外來勞工,或者是增加整個氛圍的積極性。

可是效果都有限,我想今天不管疫情什麼時候結束,日本為預見台灣其實很多的情況是類似的,所以我說最熟悉的陌生人,台灣也必須要嚴肅面對,台灣的種種問題,在疫情過後,我們怎麼好好地應對它,以上就是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有關以日本為鑑,台灣可以怎麼做的一個議題,希望大家喜歡,我們下次見。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