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敏 杜廣奎 報導 / 台北市
今天是二屆立法選舉活動,候選人正式起跑的日子,十天後也就是十二月十九日,就是選民要投票,做出提擇的時候,這次的選舉有許多特色,比如說這次是資深民代退職之後,國內首次全面性的立委選舉,而且選舉的結果,攸關了國內政治生態和政黨政治的發展,所以選情格外激烈,大多數的選區都出現了參選大爆炸,僧多粥少的競爭場面,如果從數字來說,選民要從403位的候選人中,挑出161位最優秀的人,到立法院為民眾代言,因此必須要冷靜、審慎的評估,在未來十天的競選活動中,不只候選人辛苦,選民也應該要多參與、多了解,正視手中握有選票的權利。
雖然第二屆立法委員的選舉戰火,從今天起才正式點燃,但是選舉活動早在一個月前,就已經陸續展開而漸趨白熱化,候選人成立競選總部,舉辦問政說明會,宣傳車在街頭穿梭,不論是文宣造勢或者組織動員,熱鬧的氣氛已經從樁腳擴散到社區,從社團延伸到街頭,而從民眾積極參加問政說明會,聆聽政見的情形看來,這次立委的選舉在熱鬧氣氛裡,也反映出民眾對二屆立委全面改選的重視,不同於過去任何一次的選舉。
過去四十多年民主憲政的發展,都是在以資深立委為法統的基礎下運作,所以立法院的結構和功能,受到反對勢力的質疑,而二屆立委全面改選勢必改變這種民意政治的生態,廣開參政管道,選出在戰後出生或成長的政治菁英,組成具有代表性的民意決策機構,再從政黨政治的角度來看,立法院沒有全面改選之前,執政黨在立法過程中的優勢,一直是新興反對黨批評的焦點,反對黨在立法院以謾罵,打架阻撓立法,癱瘓議事程序,都是以資深委員不具民意為藉口,將惡質化問政的將脫序行為,解釋為必要的肢體語言衝突,如今二屆立委一百六十一席,將由各政黨在公平、公開的原則下,根據最新的民意來分配,執政的中國國民黨再度獲得全民支持的程度,在野的民進及社民等黨,是不是能爭取更多的選票,大選後都將揭曉。
各方面力量、總動員反映在選戰的第一個現象,就是精銳盡出、參選爆炸除了不分區和僑選立委之外,在區域和山胞立委的一百二十五席應選名額中,就有多達三百四十八人登記參選,如果就參選人數與應選名額的比例來看,再加上政黨、地方派系之間的競爭,在二十九個選區中就有台北縣、台北市北區和南區、桃園縣、台中縣、台中市、台南市、高雄縣、高雄市北區、南區,以及台東縣等十一個選區,可以稱得上是選情緊繃的一級戰區。除了候選人眾多,造成參選爆炸之外,重量級政治人物和企業集團負責人的參選,更使得選情出現許多變數。
在執政黨方面,除了立法院正副院長劉松藩、沈世雄參選之外,包括中常委謝深山、高育仁和中央考紀會主任李宗仁,以及饒穎奇、王金平、洪玉欽等黨中央級工作主管也參與區域選戰,接受選票的考驗,其他像王建煊、趙少康、關中等人的投入更是盛況空前,也憑添若干變數,另外大企業負責人由幕後走向台前,也是使得選情熱烈的另一項因素。
在選情熱烈,個個強棒的另一面就是競選花招百出,文宣政見的多元化,候選人為了塑造個人形象,有的自比包青天,有的自認為俠客,有的人強調自己的清白,有的人凸顯自己的專業知識,滿天散發的文宣品,確實令選民眼花撩亂,除了平面媒體之外,今年的候選人更大量啟用電視牆,和電子宣傳車介紹個人的問政理念,在嚴肅的問政說明會中,助講人不但包括地方仕紳、學者專家、演藝名人,還有藉演唱會、晚會的方式吸引選民,五花八門的政見會,隨著投票日的接近愈來愈熱鬧,各政黨早在上個月就先後推出,吸引選民的訴求和政見,宣稱將以踏實的公共政策,具體的問政內涵爭取選民的支持。
執政黨標舉革新,再革新,安定繁榮有信心,表示將全面推動六年國建,提高國民生活品質,打擊犯罪、維護治安,厲行廉能政治,嚴懲貪污,健全稅制,有效利用土地資源,防治公害,持續經濟成長,加強社會福利等等。而民進黨則推銷要直選、要減稅和要主權三項要求,另一方面則標榜要打擊軍權、金權和特權,隨著選戰的白熱化,這些政見將由各個候選人透過批評、研討,辯證的過程加以闡釋,而政見的優劣,誰最能說出選民的心聲,誰最能代表多數人的利益,則要靠選民自己來判斷。
事實上這次選舉的特色之一是,選民逐漸重視候選人的個別條件與問政理念,關心的是公共政策的主張,而不是意識型態之爭,但是目前在眾多的參選人當中,卻仍然有一些刻意鎖定國家認同問題,蓄意挑起省籍情結,而忽略了選民真正關心的是政治的和諧、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國家的安定,候選人如果還不淡忘的話,應該記得去年二屆國代選舉,絕大多數的選民已經用選票做了抉擇。
隨著十二月十九號投票日的接近,候選人難免各出奇招,以聳動的言論與作風來吸引大家的注意,但是經過四十來年地方自治的洗禮和學習,國內的選民對於選舉花招已經相當的熟悉,民主素養的成熟度,也已經比以往提高,足以判斷政黨、候選人和政見的優劣,在這次攸關國家今後民主政治發展,最具關鍵性的時刻,我們仍然要誠摯的呼籲,希望您能珍惜自己的寶貴選票,為美好的明天做出最正確、理智的判斷和選擇。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