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賢與能(二)

綜合報導  / 台北市

  華視在上星期天,轉播了一場高雄市長候選人的電視辯論會,這場辯論會雖然只針對台北地區進行收視率調查,但收視率仍高達百分之二十左右,大約有三百八十萬人收看,可見得地不分南北,全國選民對於電視辯論都有高度的興趣。電視在今年的大選區選舉當中,受到特別的重視,究竟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電子媒體、利用電子媒體?

  十一月二十七日,國內有史以來第一場,由中選會主辦的選舉電視辯論會,在華視第一攝影棚隆重舉行,這一場辯論會的主角,是高雄市的五位市長候選人。雖然高雄市在省市長選舉中,選區規模和選舉人數,比不上台灣省和台北市,但是這一場辯論會卻獲得20%的收視率,以每一個百分點十九萬人收看來計算,總共有三百八十萬人收看了這一場辯論會,經過整整兩個小時的辯論,相信收看的觀眾,都對各候選人的政見、口才、風度和反應機智,第一次有了這麼清晰的認識。這樣一場電視辯論的傳播效果,恐怕比各候選人之前所有的宣傳活動加起來還要大。

  由於第一次大幅度地擴大選舉區範圍,因此電子媒體的運用受到了廣泛的重視,中選會也特別在選罷法中,首次明文規定,省市長選舉得舉辦電視政見會。除了傳播效率的考量和公平原則的考慮之外,電視也提供了一個,比較冷靜、深入的政見傳播情境。選罷法目前只有規定舉辦電視政見發表會,但是擔任中選會委員之一的柴松林教授認為,還是要有電視辯論會。

  對於美國大選有過長期觀察經驗的,中央社社長施克敏先生也認為,電視辯論會比較容易受到選民的公平檢驗。電視辯論不但傳播效果龐大,候選人機會均等,政見品質提高,而且可以讓選民冷靜地思考和檢驗,因此專家不但贊成舉辦,而且還要多辦,細分為很多議題和場次來辦。十一月二十日,首度成立的中華民國社區資源交流協會,在成立大會上,特別邀集代表三黨立場的三位學者,分別提出三黨的社區觀念和計劃,接受協會的檢驗。在選舉支票滿天飛,和候選人只開牛肉場,不賣牛肉的情況下,許多民間團體已經開始起來自力救濟,主動提出議題,檢驗候選人的政見內涵和執行能力。

  台灣的民主改革有如已經起動的列車,正加速奔馳在軌道上,長年的努力,終於使我們的民主成果瓜熟蒂落,從今年開始,全國性的大選區逐一開放競選,當我們享受著這些民主成果的時候,也要逐步提昇我們的民主素養,以冷靜、客觀和包容的態度,面對這一場選戰。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