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6 14:28

促進民眾司法互動 國民法官行不行?

採訪/撰稿  / 台北市

司法院計畫推行「國民法官參審制」,目前已經進入模擬法庭試辦階段,未來,本刑七年以上案件,除了三位專任法官,將增設六位國民法官、共同參與司法審判。這樣的做法,促進了民眾與司法的互動,但缺少專業的素人法官、真的能讓審判更公平公正嗎?是否耗費更大的社會成本呢?

2018年,司法院力推「國民法官」新制,未來的法院樣貌、正在全台各地、一場場模擬法庭中、逐漸成形!根據《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草案,未來年滿23歲、沒有犯罪前科、高中職學歷以上、居住滿4個月,都可能被隨機抽選為國民法官候選人,若無力參與或無法全程參審,民眾也能拒絕。而法律工作者、政務人員、民代和軍警則不可參與。

出庭當天、國民法官候選人來到法院報到,將展開「選任程序」,檢察官、法官、和辯方律師,三方提問,逐一刪去不適任、或不客觀、足以影響判決的人選。層層過濾後、只有六位國民法官中選,並和三位職業法官,列席組成「國民參審法庭」!國民法官、和職業法官擁有相同權利,可以對被告提問,也能要求檢閱證據,最後九位法官,針對案件共同討論,表決達3分之2以上同意,才能作出有罪認定。

國民參審、大大提升了司法與民眾的雙向交流,但法治教育無法速成,國民法官法律知識不足,連國民法官候選人都想問、難道這樣也OK嗎?國民參審預計2020年上路,但各界仍有許多爭議,其中、來自法界的另一股聲音,強烈訴求,建立陪審團制度!

簡單來說,司法院的「參審制」,參考德國、日本,國民法官和職業法官共同審判量刑。而「陪審團制」,仿效英美和加拿大,參與民眾更多,有罪與否,則由陪審團決定,再交由法官決定量刑!採行參審制或陪審制,社運團體呼籲,開放討論、多元思考!

司改之路,台灣正走到十字路口,當務之急是弭平司法與民眾認知的落差,讓實際參與增進互信的基礎。不久的將來,人人都可能坐上法庭、從素人變法官。我們不妨思考,自己想成為甚麼樣的執法者?又將如何捍衛司法的良心與價值!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