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地平線-地層下陷的危機(一)

綜合報導  / 雲林縣

  又到了颱風季節,每年這個時候最緊張的,大概要數台灣西海岸低窪地區的居民了,由於多年來魚塭養殖業超抽地下水,使得雲林、嘉義、屏東地區,都成了地層下陷最嚴重的地帶,根據水資會的統計,雲林地區從民國六十四年到八十一年,地層下陷的最大指數達到1.63公尺,下陷的面積則廣達三百平方公里,而屏東一帶下陷的面積是一百零五公里,但是卻深達2.7公尺,這樣嚴重的地層下陷,已經使得居民飽受威脅,也等於是國土在一點點的流失。

  民國七十五年八月二十二日,韋恩颱風以十六級的陣風,橫掃西南沿海一帶,導致堤防衝垮,海水倒灌,造成十二人死亡,魚塭、農田損失三千多公頃,積水達一公尺,八年前的這場夢魘和浩劫,許多人相信,不久的將來,會再度上演。

  七月上旬,採訪小組來到雲林縣麥寮鄉的海豐村,空曠荒涼的景象,不免讓人與「災區」聯想在一起,主幹道上滿布蒸發後的白色鹽粒,這些都是大潮退去後的痕跡,六十多歲從事養殖業的康玉麟,是少數在這裡能蓋樓房的人,兩層新穎的房子和旁邊的矮房,形成強烈的對比,康玉麟說,三年前由於老房子實在不能再住了,只好籌錢蓋新房子。康玉麟表示,房子墊高一公尺以後,現在外面既使淹水,也不會滲到裡面來,不過,這台嚴重鏽蝕的摩托車,卻令他十分苦惱,他說,才買一年就已經換過一次車體,現在又鏽了,對於這種生活環境,康玉麟笑著說「習慣了」。

  和康玉麟相比,許太太可就沒那麼幸運了,左鄰右舍不堪長年淹水之苦,都相繼搬走,她卻和先生留下來與入侵的海水搏鬥。許太太用「水來土掩」的老方法,除了墊高地基,並且在房子四周圍起水泥和土堆,以防止海水從排水溝倒灌進來,許太太說,大雨來時,如果忘了堵上這個排水孔,屋子裡馬上就成了一片澤國,而為了排出積水,兩支抽水馬達也必須不停的運轉,才能將積水排出,至於後面這一片近半甲的農田,也因為淹水早就成了不毛之地。

  海豐村長年與海水奮鬥的故事,就像當地的老人和小孩一樣,充滿了無奈與無助,從麥寮鄉沿台線南行,到韋恩颱風的受災中心口湖鄉,地層下陷的景觀變得更明顯,位於金湖地區的這座海軍陸戰隊舊址,已經成為過往遊客參觀的「景點」之一。住在陸戰隊舊址後面的老榮民張孝壽,今年六十四歲,以養蚵為生,民國七十年蓋了這幢兩層樓的房子,現在四周已經被高出1.5公尺的土堆包圍,一遇到颱風就岌岌可危。

  已經加高一公尺的台線的兩側,目前還留有韋恩颱風肆虐的遺跡,道路左側這些原本浸在水中的墳墓,這幾年在親人的照顧下,已經一座一座的被墊高了,不過,右側這片原本兩百多公頃的水稻區,卻仍然泡在水裡,無法排出,這裡一度還成為「海釣」的熱門地點,目前有農民不甘損失,乾脆就地變更為養殖區,以維持生計,事實上,沿海一帶海水倒灌和排水不易,與雲林各主要灌溉河川不斷下陷,海水入侵有關。

  以這條牛挑彎溪來說,集水面積約13,300公頃,匯集三十多條排水路,是雲林縣最大的排水系統,不過近年來,牛挑彎溪累積下陷量已經達1.5公尺,每逢洪汛期,多數地區積水盈尺,泛濫成災,因此,省水利局從韋恩颱風過後,開始沿溪的兩邊築起長8190公尺,高1.5公尺的堤防,不過,築堤的速度似乎永遠不及地層下陷和海水入侵。這座台17線經過的舊金龍橋,退潮時,海面幾乎與橋面一樣高,漲潮時,海水往往淹過橋面二十公分,海水急速的侵入灌溉河川,不但易釀成災,對以農立縣的雲林縣更是雪上加霜。

  沿海居民飽嘗海水倒灌之苦,濱海的台子村民更是首當其衝,這裡與大海只有一堤之隔,卻低於海平面近兩公尺,據了解,每年仍以十公分的速度下陷,民眾都擔心,堤防可能撐不了太久。林吾就住在台子漁港的出入口,這幾年,隨著馬路和堤防的相繼築高,他也就地糊上水泥應急,他說如果再下陷,真的就不能住了。

  到底雲林地區,地層下陷的速度和面積如何,我們隨著工研院能資所的研究員,來到設在宜梧國中的偵測井,兩年前,採訪小組來此採訪時,學生雖然飽受淹水之苦,不過卻作息如常,如今已成為廢校,令人不勝唏噓,工研院連續兩年的偵測顯示,地層下陷有往深層延伸的趨勢,最深曾到達到一百七十公尺。八年前,導致韋恩颱風泛濫成災的地層下陷,八年後的今天,不但沒有減緩,反而日益惡化,民眾似乎早有預感,歷史可能重演。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華視新聞 Facebook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