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休耕農民悲

蔡嘉恩 林信辰 張書銘 報導  / 台北市

  台灣正面臨68年來最嚴重旱災!「大旱來襲系列報導」,今天要繼續帶您關心農民處境。受到十年大旱的衝擊,目前桃、竹、苗、台中、嘉南等地區,全台停灌休耕農田,已經超過四萬三千公頃,這也堪稱是台灣史上第二大規模休耕。

  雖然農委會提出補償措施,每公頃休耕農田補助八萬五千元,但對大部分只有口頭租約的代耕業者來說,補助金進了地主的口袋,他們卻一毛錢也領不到。當農民無法種田,沒有收入,結果就是無法養家活口,最後只能被迫另謀生路。休耕,引發台灣農民,怨聲四起,他們也質疑過去政府提倡農地活化,鼓勵青年返鄉,但現在遇上旱災,為甚麼最先犧牲的卻是最弱勢的無辜小農民?

  綠油油的水稻田,本該結滿金黃稻穗,如今全成了枯黃一片。農地荒廢,稻田乾裂,水情拉警報,台灣再度面臨嚴重的停灌休耕期。

  因應缺水,經濟部三次抗旱會議,最後決定擴大一期稻作停灌區。從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及嘉義地區,到今年二月初,就已經超過四萬三千公頃,堪稱史上第二大規模休耕。

為了瞭解休耕影響,我們特地來到新竹,沿途所見,荒蕪水稻田,看不見農民身影,不是他們不願意下田,只是沒水,該從何種起。

  眼前高大壯碩的年輕人叫劉政雨。28歲的他原本在國外有大好前程,2013年農委會「百大青農」計畫,鼓勵青年返鄉,他因此決定和大哥、二哥,接手父親農田,協助其它老農代耕。稻田面積從原本的2、30公頃,擴大到131公頃,沒想到,政府一喊休耕,生計面臨威脅。

  灌溉溝渠,一片死水,育苗場的灑水機,因此停擺,運送貨車、卡車也只能暫時停放一旁,但貸款千萬的工具,總得保養。

  排行老二,30歲的劉政育,可以說是資深農夫。從小跟在父親身旁務農,是兄弟中最先返鄉的,三兄弟原本經營的有聲有色,但現在因為休耕,得另謀出路,一期稻作停灌休耕,轉種旱作,技術、氣候又有困難,他們只能把希望寄託在第二期稻作。

  休耕政策,雪上加霜。僅管農委會有每公頃8萬5千元休耕補助,但對代耕農而言,很可能看得到拿不到。以「小地主大佃農」來說,有契約的代耕者,休耕種綠肥才能領,沒契約則由地主拿。但不管哪一種,都可能因為利益考量,面臨地主解約。不只代耕的劉家三兄弟,面臨難題,在苗栗務農25年以上的洪箱,洪大姐,同樣百感交集。

  提著水桶,替乾枯菜園澆水,現階段想種菜,只能這樣,開關一開,地下水立刻湧現,雖然勉強有水可用,但花的錢更多了。

  十多公頃農田,滿滿的有機蔬菜,全是洪大姐跟兄弟姊妹們共同經營,絕大多數還是專業農民,收入全仰賴種菜,一旦休耕,衝擊最大。

  吃,勉強自給自足,但靠打零工賺錢,對快六、七十歲的人來說,談何容易。望著電腦螢幕,洪大姐說,有機蔬菜生意受影響還不是重點,她最擔心的是這種休耕政策,本末倒置。休耕政策一出,各地休耕農民,怨聲四起,甚至連立院經濟委員會上,都成為質詢焦點。

  休耕補助該怎麼補償,又有多少的專業農民受到影響,學者專家和農糧署,有不同見解,農糧署再三保證,會讓農民得到合理救濟。不過,面對越來越常見的大旱危機,台灣嚴重的缺水問題已經是不變事實。過去,政府提倡農地活化、鼓勵青年返鄉,振興農業,立意良善,但每遇上不可抗拒的旱災,政府搶救工業,犧牲的總是最愛台灣土地的小農民,這讓廣大農民寒了心,更對政府和長遠未來失了信心!

新聞來源:華視新聞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