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欲強化與東南亞國家的關系

德國欲強化與東南亞國家的關系 | 華視新聞

(德國之聲中文網)隨著中國經濟和軍事力量不斷增強,世界範圍地緣政治的力量平衡正在發生變化。這種情況之明顯莫過於在東南亞,中國和美國都正在那裡爭奪影響力。這種爭奪給該地區留下噩夢般的回憶,冷戰曾給東南亞留下一片焦土。在長達20年的越南戰爭(1955-1975年)中,南越反共政府在美國的支持下與共產黨統治下的北方作戰,結果失敗。時至今日,越南仍由越南共產黨統治。

為了在經濟上把東南亞國家捆綁在自己的戰車上,中國推出了“一帶一路倡議”(BRI),又稱 “絲綢之路倡議”。雖然中國和東南亞任何國家都沒有正式公布關於一帶一路倡議的項目數量和金額,但已經公布的鐵路線、發電廠和深海港口的建設項目,資金就已經高達數十億,其中一部分項目已經動工。

2019年12月,新加坡尤索夫·伊薩(ISEAS)東南亞問題研究所向來自東南亞各地的1300多名科學家、企業家、政府官員、民間社會代表和媒體提出了一個假設性的問題:如果必須要在美國和中國之間做出選擇,各國會選擇誰?雖然像印度尼西亞和泰國這些國家的表態很重要,但是由於其立場並不鮮明,因此,美國在這場對決中並沒有成為贏家。

軍備競賽

在軍事上,中國的主導地位還體現在人民解放軍大規模的增加軍備和現代化建設上以及在南海咄咄逼人的存在態勢。據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的統計,2019年美國軍費開支為7320億美元,中國2610億美元,東盟10國合計390億美元。

在有爭議的南海地區,中國正在建造用於軍事用途的人工島礁,阻止越南和馬來西亞等沿岸國家開采急需的石油和天然氣。

“對話而非爭奪”

為了對抗中國日益增長的影響力,加強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地位,美國總統奧巴馬政府在2012年宣布了 “重返亞洲”戰略。2017年11月,特朗普政府緊隨其後,提出了 “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FOIP)戰略。

柏林 "科學與政治基金會"的古德倫·瓦克爾(Gudrun Wacker)和費利克斯·海杜克(Felix Heiduk)認為,僅 “印太 ”一詞便具有政治性。“特朗普政府的‘自由開放的印太戰略’旨在遏制中國,因此是華盛頓和北京之間戰略競爭日益加劇的體現”。

盡管東盟接受了美國的這一概念,但是在東南亞沒有一個國家願意卷入這場爭奪戰。東盟在2019年6月《東盟-展望印度洋-太平洋》的立場文件中,主張該地區開展“ 對話與合作而非爭奪。”此外,必須克服不斷加深的不信任。文件稱,已經建立的多邊論壇,如東亞峰會和東盟地區論壇是合適的交流平台。

天然盟友

長期以來,東盟一直呼籲歐盟更多地參與東南亞事務。9月底,擔任2020年東盟輪值主席國的越南外長範平明(Pham Binh Minh)在與聯邦外長馬斯(Heiko Maas)的電話交談中表示,希望德國作為歐盟的重要國家,加強與東南亞地區和東盟的合作。目前,德國擔任歐盟理事會主席國至2020年底。

9月初,德國政府作為繼法國之後的第二個歐洲國家,發布了“ 印太地區戰略指導方針”文件。德國外長馬斯寫道,“印太地區比任何地方都更多地決定著今後的國際秩序。”

聯邦政府深信,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也要考慮到其他國家的利益,這才是前進的方向。在這種情況下,東盟是歐盟的 “天然伙伴”。德國在東南亞的駐外使團也在為新方針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德國駐新加坡和雅加達大使在該地區主要英語媒體的客座文章中指出,印太地區已成為德國外交政策的重點。

艱難的伙伴關系

東南亞問題研究所(SWP)的政治學家海杜克在接受德國之聲采訪時說:“德國和東盟都希望多樣化並減少對中國以及對美國的依賴,並將其視為戰略重點。”這也適用於歐盟。

在貿易和經濟問題上,兩個國家聯盟之間的緊密聯系已經非常明顯。歐盟已經與東盟兩個成員國新加坡和越南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東盟-歐盟協定正在醞釀之中。但是何時達成協議還遙遙無期。

海杜克說,雖然德國和歐盟希望與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但是到目前為止,各種沖突令這一願望難以實現。例如歐盟對棕櫚油的可持續性表示懷疑,棕櫚油是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最大的經濟因素之一。尤其受到批評的是,為了種植這種天然原料而砍伐了雨林,從而加劇了全球氣候危機。環境和可持續性在德國的指導方針中起著核心作用。他強調,“雙方必須相互接近達成妥協。”

全力投入

海杜克說:“如果你想發揮更大的作用,吸引新的合作伙伴,就必須要有相應的付出。” 海杜克接著指出,為了真正得分,德國和歐盟就必須致力於 "強大的海上安全實力",因為該地區“對安全有著傳統的理解”。

具體地說,這意味著歐洲武裝部隊的護衛艦和潛艇將不得不被派往該地區。除了法國之外,法國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海外領地,如留尼汪和法屬波利尼西亞,還居住著大約160萬公民。法國偶爾也會向該地區派遣軍艦。海杜克認為,盡管德國國防部不時地談起該地區的安全問題,但歐洲國家幾乎沒有表現出願為安全付出更多努力的跡象。

政治學家海杜克還建議,德國政府高層代表應該經常訪問東南亞,否則德國將不被重視。默克爾總理在任的15年中12次訪問中國。她的東南亞之行則屈指可數(2011年訪問新加坡和越南,2012年訪問印度尼西亞)。

受國家控制的中國媒體對德國在東南亞的挺進不以為然。中國《環球時報》評論說,原因是“德國缺乏‘硬實力’,也沒有全力介入印太地區的意願,而只是對美國做出象征性的支持。”

© 2020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Rodion Ebbighausen

新聞來源:德國之聲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