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中國軍機擾台是為了熟悉對台作戰模式

專訪:中國軍機擾台是為了熟悉對台作戰模式 | 華視新聞

德國之聲  / 台北市

德國之聲:中國解放軍上週末派遣了數十架軍機進入台灣的防空識別區。此舉發生在拜登政府就職後幾天。你如何評估這波最新行動的時機點?北京有試圖藉此向新上台的拜登政府發出警告嗎?

唐安竹:我認為外界很難真正知道中國解放軍每次軍事行動背後的考慮為何。通常情況下,解放軍的計劃周期可能與人員變動或軍事設備維護等因素有關。這波軍事行動不僅僅是發出政治信號。自2016年以來,解放軍在台灣周圍的空中和海上行動有逐漸增加的趨勢。

這個週末的軍事行動,符合過去5年多解放軍所建立的軍事模式。但同時,解放軍本質上仍是非常政治化的。解放軍必須根據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和國際政治走向做出相對應的調整。我想這個任務可能有多重目的。

第一個可能的目的是,它是個常態軍事訓練。中國解放軍或許想藉此讓其空軍熟悉當中國與台灣爆發衝突時,他們可能遇到的情況。中國解放軍也可能是為了測試台灣會做出怎樣的防空反應。

我不太清楚解放軍是否想透過這次的軍事行動給拜登政府發出任何信號,但我們不能否認的是,軍事行動的時機點確實與拜登政府宣誓就職十分接近。我認為這次的軍事行動,其實為拜登政府製造了一個機會來制定他們如何回應中國對台灣帶來的軍事威脅與恐嚇。

德國之聲:在中國軍機23日飛入台灣的防空識別區後,美國國務院同日作出回應,他們敦促北京停止對台灣的恐嚇活動,並與台灣恢復和平對話。你如何看待華盛頓的回應?

唐安竹:拜登政府的聲明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一點是他們在事發後很快便發布聲明,顯示美國國務院並未經過大量商討便做出這個決定。由於部分官員在歐巴馬執政時期也出任相關位置,所以從當時的行事作風可以知道,過往做出類似決定的過程往往是緩慢的。

這次拜登政府卻非常快速的做出反應,我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因為這顯示拜登政府在中國議題上,有一套非常清楚的想法。另一件讓我印象深刻的事情是,這份聲明的措辭非常謹慎,但同時這份聲明也對台灣和所有美國的盟友做出很堅定的保證。

此外,我們透過這份聲明也看出拜登政府將如何建構其「一個中國政策」。「一個中國政策」並非任何美國總統在執政過程中可以修改的東西。美國總統基本上在執政初期就會為其中國政策定調,因為這樣各界才能了解其中國政策的立場。

美國總統不能輕易在執政過程中調整他的「一個中國政策」。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把一個中國政策定格在三個公報丶台灣關係法和六個保證上。他們並未在聲明中對「六個保證」做出任何的警告。過去,我們經常聽到一個中國政策是以三個聯合公報和《台灣關係法》為基礎的,六大保證很少被提及。

拜登政府在聲明中完整的提到六項保證,確實很重要,因為這顯示六項保證是個慣例,也是有約束性的。這份聲明確實能為未來四年拜登政府針對台海及鄰近地區會做出的相關決策提供了一個範本。「六項保證 」對美國高層的政治決策來說仍非常重要。

他們把「六項保證」放在聲明中如此突出的位置,表示「六項保證」不僅是一種良好的做法,而且現在也成為一項政策。我覺得對美國實現對台灣安全承諾來說,此舉是個很大的升級。拜登政府以一種非常正式的方式,從言詞上強化了這是美國對台灣做出的承諾。

德國之聲:美國週六也派出航母群進入南海。雖然他們強調此舉是為了南海的航行自由,但你認為此舉是否與中國軍機入侵台灣防空識別區有關?

唐安竹:我認為,美國航母群出現在南海是一個常態性的行動,此舉突顯了南海作為海上通道的重要性。此外,美國航母群的現身南海的目的不是為了對抗中國,而是確保美國軍艦能在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自由航行。

我不認為航母群從世界的一個地方航行至另一個地方與中國解放軍上周末的軍事行動有聯繫。我們會發現美國任何時候都在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調動兵力。同時,中國解放軍也時常讓空軍在台灣周圍進行訓練和演習。我不會把這兩者混為一談。

不過上週末的這兩件事顯示對北京和華盛頓來說,亞太地區軍事行動的關鍵利益為何。對華盛頓來說,讓美軍能在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自由航行非常重要。北京則是通過武力和軍事恫嚇,表明台灣對中國來說有多重要。

德國之聲:有專家指出,中國多次派軍機飛入台灣的防空識別區,會增加台灣的防空壓力。去年,台灣為應對中國軍機飛入防空識別區,派遣軍機巡防的次數超過300次。您認為如果台灣空軍繼續以相同的頻率來應對中國空軍帶來的威脅,台灣的防空會不會承受更大的壓力或是變得更脆弱?

唐安竹:解放軍有權利在國際領空讓其軍機展開一些行動。台灣感受到的是政治性的壓力。而在某些情況下,這些政治壓力是自我施加的。台灣沒有義務派軍機攔截每一架進入其防空識別區的中國軍機。維持防空識別區的唯一用途是識別飛機,而台灣軍方可以通過雷達等其他儀器來完成這項工作。

如果一個國家能通過雷達識別出解放軍的軍機,那麼它就不一定要派飛機去進行巡防,特別是如果這樣做會為台灣空軍帶來作戰壓力的話。或許台灣要思考的是,是否要增加國防預算,因為這樣它就不會感覺到維護軍事設備所帶來的壓力,同時它也有能力持續派遣飛機去進行攔截。

這也與台灣通常如何處理外國軍機飛入其防空識別區有關。如果台灣政府覺得有必要派軍機去進行實際的視覺辨識,而且他們希望用武裝飛機來進行辨識,以防那些外國軍機不離開其防空識別區,那麼台灣或許會希望天空中有能挑戰他們的武裝飛機。

同時,台灣也有地對空飛彈,這些飛彈是一個持久的存在,它也可以保衛台灣的領空。台灣派出軍機去攔截進入其防空識別區的外國軍機,除了是台灣自己認定有這麼做的需求外,這些作法其實也為台灣的國防帶來一些必須自己承擔的花費。一切都取決於台灣,但我認為這是一個政治問題,而不是一個軍事行動問題。

唐安竹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資深訪問研究員。他曾在歐巴馬與川普執政時期擔任美國國防部中國、台灣與蒙古科科長。

德國之聲致力於為您提供客觀中立的新聞報導,以及展現多種角度的評論分析。文中評論及分析僅代表作者或專家個人立場。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作者: William Yang

新聞來源:德國之聲

新聞關鍵字

加入Line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