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 / 台北市
(德國之聲中文網)兩岸局勢近年持續緊張,同時衝擊到台灣的出版業,包括出版社及作家都受到影響。美聯社11日報導稱,台灣作家江學瀅的書,在賣給中國出版商4年後,至今仍未發行,並指出,這本書與政治無關,而是教兒童欣賞藝術,不太像是會被中國禁止出版的書籍類型。
根據台灣編輯丶學者丶出版商和作家的說法,現在台灣任何類型的書籍,都越來越難在中國發行,出版商認為,這並非是來官方的命令,而是中國同業的自我審查。報導稱,目前仍未被允許出版的的書目,包括一本台日料理的烹飪書丶一本心靈勵志書和一本台灣藝術家在北京旅行時畫的繪本,書中呈現了貓咪在胡同裡游蕩的場景。
美聯社指出,書籍不被允許發行的症結點是因為內容暗示了台灣的身份認同,特別是現在台灣年輕人有自己的身份認同。2020年一份民調指出,有三分之二的台灣人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
商周出版社的編輯劉憶韶說:「過去,他們會審查有關宗教的書籍,但主題若是台灣食物,那就沒問題。」她表示,以前曾將一位台灣作者的兩本烹飪書賣到中國。「但現在我覺得若取名叫『台灣料理』,可能都有點壓力,」她補充。
在一所大學任教的江學瀅向美聯社表示,她從一位中國學生口中得知,中國正鼓勵許多人多生孩子,她本來想把有關藝術教養的書介紹給中國父母。
江學瀅說,她與中國出版商的合作起初很順利,在他們的要求下,江學瀅同意修改書中一個使用台灣美術館作為例子的章節,因為中國作家會舉中國博物館為例。
她說,結果對方就無聲無息,一年多後,當她成功聯繫上對方時,她被告知審查過程比往常還要要慢。江學瀅認為,蔡英文上任後,對岸不友善的回應造成兩岸交流更加困難。
報導指出,現今出版界的狀況,與80年代和90年代形成鮮明對比,當時中國讀者被龍應台等台灣作家所吸引,他們的文章為台灣從一黨執政向民主轉型的討論做出貢獻。台灣作家三毛也寫了關於她在撒哈拉沙漠的流浪經歷,擄獲一代中國婦女的心。
兩岸交流漸少
台灣作者和出版商指出,這不僅僅代表台灣失去進入中國巨大市場的機會,這也是在兩岸30年來持續增加的接觸之後,又再度失去交流與聯繫的機會。疫情前,中國不僅禁止中國遊客赴台自由行,也控制大陸學生赴台數量,更禁止中國電影和人員參加台灣的金馬獎和金曲獎。這兩個獎項被視為華語界奧斯卡及和華語界的葛萊美獎。
報導引述台灣大型出版社之一,時報出版社董事長趙政岷的說法稱,兩岸交流這幾年正發生變化,台灣與大陸各自朝不同方向走去,他說:「兩方距離越來越遠。」
美聯社指出,雖然中國長期禁止涉及敏感議題的書籍,如有關宗教或中國領導人的生活等類型,但台灣出版社過去一直以兩岸共同的文化歷史及語言為利基點,向中國出售各式各樣不含敏感內容的書籍。
台灣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林載爵指出,出版業的交流,實際上是思想的交流,他說:「只有通過出版,你才能進行這種類型的交流。」
事實上,台灣方面對於中國出版的書籍在台發行,也更加謹慎。像是2020年中國出版一本描述肺炎疫情的繪本《等爸爸回家》,因在台灣社會引起對北京官方大外宣及統戰的疑慮引發討論。台灣官方指出,此書未依規定申請許可就發行,因此被要求下架。
台灣相關法規指出,重製發行的中國出版品若為正體中文,業者應於發行前,檢具相關文件及原簡體字樣書,向文化部提出申請許可,文化部會審查申請資格及是否符合相關規定。
(美聯社)
© 2021年 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新聞來源:德國之聲
讀者迴響